很多人相信,只要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足够快,大数据的数据量足够丰富,我们终有一天可以像预测行星运行那样预测人类的未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角度一
詹姆斯·西蒙斯1980年代在华尔街开启了量化交易,一时间大量的数学高手、模型高手涌入了华尔街。所谓量化交易,就是利用海量历史数据进行计算,然后把这个规律提炼出来,再根据当下获得的数据,对未来做出预测。量化交易下,所有的买入卖出都是基于算法自动完成,短时间内,这种交易方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尔街的精英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时间到了1998年,俄罗斯发表声明不再偿还任何债务,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天就亏掉几亿美金,一个月之后就被迫清盘了。因为这种方法隐藏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建立模型的数据是基于历史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来预测未来,那前提是未来的发展都是连续的,不存在任何黑天鹅事件,从数学角度说,就是函数连续可导。顺便说一句,这家公司旗下包括两个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一个美联储副主席。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锚定效应,是指用户对事物的认知,总会根据第一印象或信息形成一个自己对此事物的片面认知。另一方面试图描述整个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描述要求包括无限的特征。也就是说,所有基于历史对未来的预测,都有偏差。
角度二
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阐述:
1. 哪怕是那些坚信人类的未来已经被决定的人也会同意,人类的知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行动都会有所影响。
2. 人类的知识本身是增长的,总有一些事情是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
3. 这个只有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增量也会对人类的行为有所影响,而它就不可预测,所以人类的未来不可预测。
这一点,连大数据和AI也不能改变,如果他们可以预测,那就不是新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