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传统的都城典型,不论是南北交流,还是经济大融合或者商业发展等行为,都是繁荣且规模最大的。
我们都知道,忽必烈当年崇尚汉法,所以,这一点在发展元大都上是及其具有广泛性的。大都城坐北朝南,呈一个规正的正方形。周长28600米,东、西、南、北城墙长分别为7590米、7600米、6680米、6730米。想想800多年前的城池已具有庞大的规模了,不得不令人惊叹。
其中,城的布局,包括街道,坊巷,市场以及供水和排水系统都是齐整,也是极具规律的。刘秉忠(1216-1274)是大都城的主要的规划设计者,他学问渊博,精通《易经》,对天文、地理等不无精通,因此深得忽必烈的赏识。
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参与了城的发展和规划设计,其中,还有科学家郭守敬等人为城邑的引水做了很大的贡献。使得大都城拥有一个风景优美,庞大而发达的城邑环境,为之后的明清北京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几百年的发展如弹指一挥间消失,留给人们的是伟大的建筑和不朽的文化。
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这些改建在很大程度体现了封建社会帝王之都的设计理念,或者说是思想。当然,这些改建也足以使得城邑的发展更加具有灵魂。
之后,北京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建,这其中包括了皇城和紫禁城以及市场的扩建。永乐初年,北京城的商业基本处于萧条状态。朝廷大兴扩建了几千间棚房,逐渐形成了市场的热闹场面,地安门外、东单、西单、菜市口、新街口等慢慢发展起来。直至清朝,书肆的繁荣促成了书画、文物、古玩等行业的发达。
明清时代,外将城墙加固用来增加抵抗和防御能力。内规整里坊、四合院、景色庭院等,做到整体布局均衡美观。其中紫禁城、天坛的建设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比较有趣的是,通过中山装来描述北京城的建设定位。
中国的璀璨之城之历史的发展(二)如果把中山装的领子比作“紫禁城”,那么自上而下的第一个纽扣就是午门,往下的纽扣依次是端门、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从北京城外城正南门永定门沿中轴线北上:左侧(东面)的大口袋就象征天坛;右侧(西面)的大口袋就象征先农坛;经过正阳门便到了天安门;左侧(东面)的小口袋象征太庙,右侧(西面)的小口袋便是社稷坛。这样,中山装便组成了一个“浓缩版的北京城”。
作者这样的比喻,堪称精妙。我禁不住手舞足蹈。
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灵魂”,这个灵魂便是“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作者通过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做指引,进行介绍中国的多元文化——城市的发展。其中北京城的发展是“历史悠久,绵延不断,逐步升级”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传承的延续性和连续性。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天”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西。固有了“天子”、“天帝”,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的主宰者。“天人合一”虽充满了神话色彩,却形成了我国古代神权统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思想的根源。其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华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特征,以及是城市规划礼制思想的基石。
数千年的封建朝代的建都思想,就是在此基石上发展,逐渐形成的文化古都。
其中,“礼”作为文化的一种现象,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人形成的一种潜在的“约束”,也是一种政治地位的等级制度。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集中了人们在生存、发展、生产以及生活实践的观念和道德,是一种古代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章节的最后,介绍了明清北京城空间布局,包括风水理念,紫禁城内宫的名称由来,渗透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和文化,将文化置于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是至高无上的统治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