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论文笔,最服张爱玲——浅析《金锁记》

论文笔,最服张爱玲——浅析《金锁记》

作者: 芷水蓝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17:33 被阅读31次

前言:参加一个写作课的作业,没想到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遂放上来与有缘人分享。

正文:

张爱玲的小说,最喜欢的是《金锁记》。十多年前第一次看,此后再未阅过,“七巧”这个名字却被记到了如今。这次作业是评析自认为文笔最好的书或文章,脑子里第一浮现的便是《金锁记》。

从来没有写过鉴赏类的文章,作业既要求是从文笔出发,那就单就文笔浅谈一下吧。

1 张爱玲式的比喻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被奉为大师的人的作品中,张爱玲的,是我最喜欢的。记得以前语文课上,老师讲过一个词:“通感”,就是充分调动视、听、味、触、嗅各种感官,做各种恰如其分的比喻。私以为,张爱玲在这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表达,但这个问题在张爱玲这里,完全不是问题。任何难以形容的东西在她的笔下都能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

七巧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垂着眼皮,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烛油似的……

给老太太请完安出来,在外间,七巧碰到了姜家三少爷季泽,话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季泽的二哥——自己的丈夫身上。嫁给姜家二少爷本不是自愿,是被亲哥哥“卖”过来的,她知道姜家上上下下都看不起出身低微,又口无遮拦的她,可她忍不住还是三句话不离那天生软骨病的丈夫,因为,期冀博得一点同情。尤其在她爱的男人,姜季泽面前。她劝他当心自己的身子,说一个人身子最要紧,不要像他二哥那样。可季泽并不领情,却正色着维护他二哥,说二哥生下来就是这样,二哥是个可怜的人。

这番话刺激到了七巧:你二哥可怜,我就不可怜?你们都可怜他,谁来可怜我?……你宁愿出去逛窑子,也不愿意搭理对你殷勤的我。为什么?……

所有的情绪混在一起,所以她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

从小我们写作文,说到发抖,从来就只会用“抖得像筛子”,换作我们来写,谁能把七巧当时的神情,她的心情,用这么一句传神的比喻表达出来?看到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一个本就带着怨愤,又因为季泽的话而气愤得近乎说不出话的七巧站在面前。画面感铺面而来,我的感受,也铺面而来。

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不得不佩服张爱玲通感的强烈,想像力的丰富:耳坠像铜钉,七巧像标本——蝴蝶的标本,装在玻璃匣子里。让人看得真切。

“鲜艳而凄怆”,一语双关,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像蝴蝶标本的七巧也鲜艳而凄怆。寥寥数字,无一字说到“痛”,却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被钉在门上的痛。还有着鲜艳的外表,却被死死钉在门上(被制成标本),生命仿佛已然停止的痛与绝望。

堂屋里本就肃静无声,现在这肃静却是沙沙有声,直锯进耳朵里去,像电影配音机器损坏之后的锈轧。

又是一个绝妙的通感比喻!

婆婆过世后,姜家分家,没了丈夫的七巧觉得自己孤儿寡母受了欺负,待分完家便在肃静的堂屋叫了起来:“九老太爷,那我们太吃亏了!”

这个“锯”字用得简直不能再好,换了任何一个其它的字恐怕都难以形像地表达出当时的情形:七巧本是带着希望来分家的(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七巧两手紧紧扣在肚子上,身子向前倾着,努力向她自己解释他的每一句话,与她往日调查所得一一印证……)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她这一声“叫”,恐怕是带着难以置信、失望、不平,甚至“分的钱不够多,以后孤儿寡母还是会被欺负”的恐慌等等各种情绪交杂而叫出来的。

这一声“叫”,应该是带着一点尖利,所以,才像锯子一样“锯进”耳朵里去;

而在另外两房,尤其是三房姜季泽的耳中,这一声“叫”,更显刺耳,所以“直锯进耳朵里去”;

原本肃静的堂屋,因她这一声叫,更显肃静,可是在每个人的耳朵里,却并不肃静,每个人都听到了七巧的叫,那一刹那的肃静,其实可能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耳朵里都在回荡七巧的这一声叫,仿佛锯子一样,“直锯进耳朵里去”。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流着眼泪。

分家过后,外包中干的姜季泽来骗七巧,说他爱她,最后被七巧识破实则是为了骗她的钱。盛怒之下的七巧带着极大的失望赶走了他,却在他走后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装傻,为什么要戳穿他,这是自己爱过的男人。如果不戳穿他,如果装糊涂,那些年的期待,会不会得到片刻的实现?哪怕是假的。

可是她却赶走了他。她跑到窗前,看到季泽已经在弄堂往外走。她开始流泪。

语文课文里,从来也没有人教过我们,流泪还可以这样写。叹服于张爱玲的通感能力,那脸上一串串的泪珠,居然能让她想到珍珠帘子,还随风飘动,一会贴在脸上,一会被风吸走……泪流了干,干了流,脸上热了冷,冷了热,就似那帘子吹到脸上又被吹走,一阵凉一阵热。

我在想,照我们所受的语文教育,这一段如果是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呢?“七巧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不停往下掉”?既无新意也不贴切,更没有那种画面感。

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棵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

在母亲一次次做出让自己难堪的事情,限制自己的自由后,七巧的女儿,长安,渐渐开始不再反抗,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朝七巧希望的方向一步步迈进,她变得越来越像七巧。

这个比喻与前面描写七巧像蝴蝶标本的写法一样,都是说她们没了生气。

可不同的是,长安更甚。七巧像蝴蝶标本,可她当时还有青春的容颜;而长安,在母亲的囚笼里,萎靡靡,完全丧失了追求,整个是蔫的,以后的人生仿佛也没了期待,可不就像是咸菜吗?再年轻也不过是棵较嫩的咸菜。

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七巧终于搅黄了长安与童世舫的婚事——用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她(长安)再抽两口就下来了。”童世舫吃了一惊,不由得变了色:他那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竟是个抽鸦片的!

如果说年轻的七巧是个怨妇,处处诉苦,口无遮拦,那年老的七巧,真个就是一个疯子,从一个怨妇翻身作主而成了疯子。

年轻时的七巧可怜,悲情,处处希望博得别人的同情,却从来没有人同情她,她怨愤,所以她尖酸,她刻薄;

而老了后的七巧,分了家,有了钱,翻身做了主人,那一张嘴,两片唇,便成了尖刀——

她嫉妒儿媳妇芝寿,她舍不得将她生命中那半个男人,她的儿,拱手让给别人,她霸着他一天又一天,她用种种难堪的话逼着芝寿生了病、咽了气,又逼死了扶正的娟儿(书中未写娟儿的死因,但想来不过是与芝寿同样的原因);

她害怕别人是因为贪她的钱财而接近女儿长安,她限制长安的自由,她“杀”死了长安;

直到童世舫的出现,长安又活了过来,可还是七巧,她嫉妒长安(自己的婚姻一辈子不幸,连儿子女儿都要嫉妒),又担心童世舫是要骗她的钱财(用一辈子不幸换来的钱财,可不能白白便宜了别人),便要毁掉她的婚姻。

她一遍遍拿冷话刺她,又拿长安抽烟刺童世舫,终于让童世舫退缩了,让长安彻底“死了”:“早断了结婚的念头”;

而死了芝寿和娟儿的长白,也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走走。他也“死了”。

七巧用她那两片刻薄的唇,“杀”了一个又一个,她那喉咙,可不就像剃刀片?剃得轻的,生疼,剃得重的,要么人死要么心死。

2张爱玲式的遣词造句

好的作家,都是玩弄文字的高手,而张爱玲,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我们常喜欢说一个人的身材好,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个人认为,《金锁记》的很多文字,都达到了这种境界。其中有一些,更是精准绝妙,让人回味。

故事开头,下人房里靠墙睡的凤箫半夜醒了,听到大床背后有人起床的声音,猜测是有人起来解手,大半夜的,她不出声,后起来的那个人也不会知道她醒了,为了不吵醒别人,她完全可以不理会那个起床的人,可文章中偏安排她叫了一声“小双姐姐”。看这里的时候有些纳闷:为什么要叫呢?不怕吵醒别人?很不符合常理啊。

然而到后面才理解了:小双走到窗前看月亮,叫凤箫“你也起来看看月亮”,凤箫一骨碌爬起来,低声问道:“我早就想问你了,你们二奶奶……”

这个“一骨碌”用得好,表明凤箫的早有期待,表明凤箫的急切,“早”字与这个“一骨碌”呼应,更与前面轻轻叫“小双姐姐”呼应——

为什么要叫?因为知道是二奶奶房里的小双,因为“早就想问了”,所以才不顾吵醒别人,所以才“一骨碌“爬起来……

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才让读者通过这两个下人的对话了解七巧的故事,了解到七巧的故事早在姜家下人里传遍了,连下人也看不起的七巧,在姜家的地位,可见一斑。

正说着,七巧掀着帘子出来了,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就走了过来……

这个“身不由主”,意味深长。

书中未写七巧是什么时候爱上季泽的,也许是看到季泽经常出去花街柳巷,而自己嫁了个那样的丈夫,不知何时便起了勾搭季泽的心。

然虽有心,季泽却无情(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眼前,是个累赘),

七巧也有顾虑,毕竟是在一个家里,毕竟自己是有丈夫的人,毕竟姜家是有脸面的人家……

她一直按捺着,以避免自己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可是毕竟是那个人啊,是自己想的人啊,越按捺越想接近,于是,她就在这重重的矛盾中,“身不由主”向季泽走过来……

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老师常说,文章要重密度。好作家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用意的,绝不少用,绝不浪费。

七巧为什么“心里发烦”,为什么要揉捏兰仙?因为她嫉妒!

她看上了季泽,可不能和季泽在一起,季泽时常拿轻佻的言语动作挑逗她,却从来也不对她认真;

而兰仙,却是季泽明媒正娶的妻,她可以堂堂正正地拥有季泽,七巧却只能守着那半生不遂,一坐便溜下去的丈夫,她对兰仙,能不嫉妒,能不“心里发烦”?

可是她又不能明表现出来,她只能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挤得走了样。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去年她戴了丈夫的孝,今年婆婆又过世了。

这一小段,是我在这篇小说里最喜欢的片段,仿佛看电影一般:七巧送走了哥哥嫂子,刚才骂哥哥,说哥哥为了姜家的钱把她‘卖到了姜家’,让她想起了从前的时光: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大大小小的铁匙子,肉铺里爱慕她的朝禄……

是床上躺着的她的丈夫,没有生命的肉体将她唤回了现实,那长镜磕托磕托得敲得她心烦,于是她双手按住它。镜头便顺势转到了镜子上、镜子里的影像,晃着晃着,时间便到了十年后。

特别喜欢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里经常看到一个人常年做着同样的事情,做着做着,便长大了,便白了头……便是多年过去了。

这一段里,作者用了寥寥不足百字,交待了五件事:七巧青春时的日子是美好的;七巧曾经是有人爱慕的;七巧在姜家又重复了这种压抑的日子十年;七巧的丈夫去年死了;婆婆今年死了。

上一段给人的是良久的怅惘,下一段承上启下,交待丈夫过世的时间,又用一句“今年婆婆又过世了”联接下面的故事:姜家分家。

这是张爱玲的高明,是她把弄文字的厉害。

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又是一语双关。表面上长安走入了没有光的黑暗中,实则长安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因为她的文字看得舒服(并不一定是剧情舒服),她总能用最贴切的文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无论写景,写物,写人。

至今看过的文字中,除了钱钟书的《围城》,再也找不到能像爱张爱玲的文字一样去爱的文章。她的文字有种魔力,将人死死地钉在故事里,跟着故事里的人物起伏,文字又如此舒服,让人欲罢不能。

相关文章

  • 论文笔,最服张爱玲——浅析《金锁记》

    前言:参加一个写作课的作业,没想到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遂放上来与有缘人分享。 正文: 张爱玲的小说,最喜欢的是《金...

  • #每天记录三件开心的小事

    1.早晨,再次听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不仅对这位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感情到位,不疾不徐不露声色地写出来人性最真最丑...

  • 一片苍凉: 窥探《半生缘》中生活的底色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看了好多遍。 《半生缘》文字沉稳,调子平缓,已经没有《金锁记》那样的刺目与尖锐。作者的文笔...

  • 张爱玲 | 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地点依旧设在纸醉金迷风起云涌的老上海,隔着七十年的距离去拥抱那一段金戈铁马不由自已...

  • 金锁记,张爱玲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

  • 张爱玲‖《金锁记》

    婚姻关系是既牢固又脆弱的关系。 说它牢固,是因为它有法律作保障。说它脆弱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任意一方都可...

  • 张爱玲《金锁记》:

    03 分家之后 分家之后,曹七巧带了一双儿女出去租了房子单住。 从此她成了自己家的独裁君主。 这天,姜季泽来拜访二...

  • 【怨女】【金锁记】读后感

    看完张爱玲的【怨女】又看了张爱玲的【金锁记】,【怨女】是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基础上又增加的,从中意识到处在那个半封...

  • 张爱玲的《金锁记》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 “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 这评价可以说很高了,《金锁记》真...

  • 曹七巧的“金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曹七巧作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是张爱玲笔下最成功的悲情女性角色之一,但同时也算是最荒诞的人物形象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文笔,最服张爱玲——浅析《金锁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an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