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一开始,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5岁的小女孩南希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感到很尴尬,赶紧生气地告诉南希:怎么能这么说呢?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
可是,南希真的是故意表现出不友好才这样问的吗?其实并不是,孩子其实有她的小心思。
这时,一个老师听出了南希的“言外之意”,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话,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南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她已经得到了隐藏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女孩儿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
接着,南希看到了一个坏了的玩具车,有问道:是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
这时,妈妈连忙说,是谁弄坏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在这儿还谁都不认识。
事实上,南希并不是真的对谁弄坏了感兴趣,她想知道弄坏了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老师理解了南希的想法后说,玩具就是拿来玩儿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听到老师这样说,南希很满足,她觉得这个大人很好,即使画画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他也不会马上生气。南希了解到,我不需要害怕,呆在这里很安全,她可以很放心地在这里玩耍和学习。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感慨,真希望身边也有这样的老师啊。是的,南希的老师是懂儿童心理的,她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听见孩子语言背后隐藏的密码。
生活中,孩子也会经常向我们发出各种密码,需要我们去倾听、去解读。
比如,孩子问我们,全国有多少孩子被遗弃,他们可能并不是想知道这个数字,而是担心自会不会被遗弃。
孩子非要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可能并不是他们有多喜欢,而是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他。
孩子说,学英语没有用,可能并不是真的这么认为,而是他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孩子最近总是放不下手机,可能并不是手机有多好玩,而是他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了信心。
所以,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就会通过各种看似讨厌的行为来表达出来。
这时,如果父母不能慢下来去倾听和解读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说教、批评、指责、忽视等误区,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孩子也会觉得愤怒和委屈,感到无法被理解被支持,问题也难以解决。
要记得,孩子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一定在表达着什么。去听见、去解读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密码,值得我们每位父母去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