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5)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5)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3-14 07:45 被阅读0次

散文发展到清代,那就不可不提桐城派。为什么叫桐城派呢?因为它的开山鼻祖方苞和集大成者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谓“天下文章在桐城”,可见这一流派在当时影响之大。桐城派的势力,一直绵延了二百多年,一直到民国初期还有影响。

1.方苞

方苞是桐城派的开山鼻祖,他是第一个提出“义法”的人。“义”就是用意,是层次;“法”是求雅、求洁的条目。所谓雅,就是纯正,就是写文章时不能使用语录中的话,也不能使用骈文中的华丽语言、诗歌中的俊俏之言、《南北史》中的轻佻语言以及佛家之语,后来又加上不能引用注疏中的语言和尺牍之言。(我的理解就是完全原创)所谓洁,就是要俭省字句。这些“法”其实都是从八股文的格律引申出来的,因为方苞本文就是一个八股文创作的大家。

方苞论古文,认为儒家的“六经”和《论语》《孟子》是根源,得其支流而义法最精的是《左传》和《史记》,其次是《公羊传》《榖梁传》《国语》《国策》,还有两汉的书与疏,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再往下数,就是明朝的归有光。这就是桐城派的文统论。

不过,方苞受八股文的束缚太严重,他只学到了《史记》、欧阳修、苏轼、曾巩、归有光的一部分,严整却不雄浑,又缺乏情韵,而在情韵这方面,姚鼐就要突出许多。

2.姚鼐

姚鼐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在八股文的创作上是极为用功的。他的文章具有所谓的”阴与柔之美“,主张诵读,又讲究虚助字,其实都是来源于八股文对于声调的讲究。当时的汉学家流行考据之风,就不免言辞繁琐。姚鼐提出了义理、考据与词章三端相济的理论。但是他的义理不够深刻,考据有很多错误,突出的还是自己在词章上的成就。

姚鼐编选了《古文辞类纂》,成了桐城派的经典之作,不过曾国藩评价说“有物之言”太少,一句话道出了桐城派的通病。攻击桐城派的人说他们空疏浮浅,说他们范围太窄,其实是很中肯的。不过,他们组织文章的技巧,表达情意的技巧,也确实是不可抹杀的。

3.阮元

姚鼐之后,桐城派就呈现出了衰微之势。这时候仪征的阮元提出了骈文正统论。他说用韵用排偶的才是文,散行的只是“笔”,或是“直言”的“言”,“论难”的“语”。他所谓的韵,兼指句末的韵和句中的“和”而言。

阮元对韵其实是有曲解的。南北朝所谓“文”“笔”,本来有两种意义:“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当时的常言——韵只是句末韵。阮元根据这种说法,却将“和”也算是韵,这是曲解一。梁元帝说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是文,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都是笔。阮元却只以散体为笔,这是曲解二。他的响应者比较少,没有形成宗派。

4.曾国藩

曾国藩对桐城派有中兴作用。他把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的说法发扬光大了。他反对当时一般考证文的芜杂琐碎,也反对当时崇道贬文的议论,以为要明先王之道,非精研文字不可,各家著述的见道多寡,也应当以他们的文为衡量的标准。桐城文的病在弱在窄,他却能以深博的学问、弘通的见识、雄直的气势,使它起死回生。他才真回到韩愈,而且胜过韩愈。他的眼光显然比姚鼐大得多,他的弟子又多,就这样把桐城派的寿命延续了几十年。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就发展起来了。

全书完。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日更83)经典常谈之二~周易和尚书

    阅读书目:《经典常谈》9页~25页 阅读书目:《经典常谈》 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dh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