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人类感性主导的归纳法占我们决策比例是百分之九十九,剩下1才是理性主导的演绎思维。人类最重要的两个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
归纳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空间归纳 比如一个动物你在亚洲看是这个颜色 你在非洲看还是这个颜色 在拉丁美洲也一样 那么你就会推断 这种动物就全都是这个颜色的。另一种是实践归纳,此时是什么,过去是什么。那么将来也一定是什么。
归纳 如果前提是正确的 结论不一定正确 。归纳关注结论 长于回答提问。问题是 归纳只能得出 概率性 趋势。这个概率大小取决于样本数的多少 很明显 样本数也就是前提越多 概率越大。
为什么是趋势,而不能是严谨的百分百的结论呢,因为归纳有个大bug,就是过去跟现在一样,学术语叫做连续性假设,这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念,客观不能完全证明。那为什么人类还需要这种“非逻辑的武断”呢?因为大脑是有先天缺陷的,它只能建立在连续性上。
这里介绍了一个实验,1982年科学家做的实验,通过考试和没通过考试的学生都会去旅行,但少数人 不知道通没通过,他就没去。说明人类决策的时候,需要某件事实在确定发生的前提下才去做,无论事情的好坏,但是如果事情不一定,游离两端,模糊不定,大脑决策立即失灵。这是人类很多错误决定的本质原因,也是一切事物兴衰的基本原因。这种联系性假设是我们的默认系统,做任何事的默认环境。
而且我们人类的用脑第一原则还是 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所以我们百分之九十九都在用归纳。要知道归纳并不严谨 只是趋势,要有这总认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们的经验百分百来自归纳,归纳的局限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 当你用经验(归纳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问题超出你的经验(因为现实是非连续性的,你的经验只能解决连续性基础上的问题),那么肯定你就不会了,你以前累积的经验也就失效了,所以我们要着眼于累积模型 来自各个学科的 思维模型 这样才能产生临界点效应,从多种角度看问题 解决问题。
演绎是借助理性进行推论的最主要逻辑方式,它的特点就是 可以从一个模型退出另一个模型,代表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所有人会死,我是人,所以 我也会死。这里不得不说,中国文化是“技艺思维”实践在前,逻辑在后,是具象思维。西方文化是“哲思思维”,逻辑在前,实践在后,抽象思维。
什么是哲思思维,一言以蔽之,假设于证明,西方文化所谓理论先行,做事情之前 先提出假设 再去实践证明,先掌握事情的方法,再去做事情。我们是做完了 再说。这是思维体系的巨大差异,演绎法也是对新逻辑模型的“假设”,所以演绎也是哲思思维,很显然归纳就不是了。正好相反。
那么演绎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好处是什么呢?演绎法让我们有清晰的逻辑思考方式,做一个事用脑更多,结果更准确,更能达到目的。而归纳,让我们过度重视离我们近的偶然现象,甚至自圆其说,得出的结论跟实际不符却不自知,让事情与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
那么演绎法也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演绎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那么怎么确定是正确的呢?就需要前提的前提也是正确的,那么怎么证明前提的前提是正确的呢?万一是归纳出来的趋势呢?所以肯定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也就是万物的本源 发生事情的根本的存在,这个元起点就叫做第一性原理。
在生活中的这应用,我这么看,有的人在公司时纠结,有的人认为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认为那是因为你没有运用第一性原理,仔细想想看,你工作为了什么?你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吗?你是为了挣钱,挣更多的钱获得财务,精神的自由。
如果你想明白元驱动力,你就不会只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不用说大家都懂,干着开心,待的舒心,效率奇高,创新能力大大提升,最最主要的你会在这个团体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增长,这才是最大的财富,你会跟优秀的人为伍。
第一性原理的一个特点就是恒定不变,那么在选择公司里,恒定不变的就是你的个人价值。好的公司追求他,好的个人也一样,竞争对手也好,外部环境也好都是具像化的,我们就追求不变的第一性原理才是根本。阿里 亚马逊大公司如果你研究,他们胜利点就是企业文化,了解历史的也应该明白,这一朝一代,各路皇上 大王 天下轮番做,但只要文化不变,这个国家政权还是完整的,延续的,秦始皇那么大功绩为啥两代就连叫人灭了,因为焚书坑儒吧前人的文化断了,这是打破了延续性,所以反对的人太多了,才江山不保,说白了,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哈哈。
运用第一性原理分析事情,你就不会被眼前的,具像的,局部的事情所迷惑。要抓住那个稳定不变的元核心,明天讲具体方法。
刻意练习 李善友3 刻意练习 李善友3 刻意练习 李善友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