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天半,听了三场报告,心中小鹿乱撞,想写点东西,可思绪一直很乱,在名师面前,我的一丢丢自信烟消云散。
我与名师差多远,不远,台下与台上的距离,几步之遥,却又遥不可及,是我穷极一生也难以达到的高度。
申宣成博士与教师互动时,几位老师的发言也同样精彩,甚至妙语如珠,申老师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可是,为什么他能成申博士,我们却是普通人?
“从中师毕业,到优秀语文教师,到中学校长,到硕士博士,再到省级教研员……痛苦的自我否定,孤独地执着追寻。”__北京师范大学肖川。
知道了申老师的成长经历,可窥见他成功的原因。
三位老师都极力提倡读书,董一菲说自己出的书不过脚踝高,摘抄的东西有一人高,不但抄,而且背下来,会给学生推荐书目。我却不能,老师自己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怎样读书,你的学生爱读书的几率有多大?
董一菲老师不愧为“诗意语文”的郡主,一节普通诗词课,却似带我们走进诗词海洋,秀口一吐,诗意即汩汩流淌。驾着“诗经”的小舟,迎着晚唐的东风,沈园倾听唐婉心事,大观园与黛玉一起品“残荷听雨”,随口点评,即妙语如花。
这些诗意的语言,不是董老师先天拥有的,而是从一本本书中采撷而来。
丁卫军老师让学生摘抄,写日记,自己改作文,这些办法我也使用过,学生喜欢,收效也大,可是,我只是三分钟热度,没有坚持,半途而废。
丁老师一节课,围着“笑”练笔,开场轻松的互动,习作展示阶段的循序渐进,由“正确的废话”到准确扣题再到“化无形为有形”,学生一个一个发言,老师一个一个点拨,终于柳暗花明,再用几段名段引领,作文升格,学生写作渐入佳境,妙文层出。
留足写作时间,留足思考时间,留足发言时间,一节课,学到一种写法,足矣!
教学是个慢活,可我太着急了,精彩内容想教,写作技巧想教,优美语言想教……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欲速则不达。有人说教育孩子是带着蜗牛散步,是个需要耐心的活。
前几日刚看到的一句话:水滴石穿需要两个的条件,一是水不停滴,二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丁老师做到了。
无意成为名师,只求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不误我子弟,努力从今日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