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分秒必争地在碎片时间里看完汪曾祺汪老的《人间草木》时,我恍然明白,汪老给这本书起名的用意了。
该书描述的就是旧人旧事、各地风土人情和自己一生一路走来的旅行见闻,字字句句满满承载着作者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对旧日生活情景和各种情感的无限缅怀。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不采用庞杂宏大的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的都是文人的高尚风雅的情调。
全书由多个散文体小短篇组成,通篇分为四个主体,共有四十五个小短篇。书中在情感方面描写着墨较多,文字极为细腻感人,语言平实,叙事悠悠流长,谈情脉脉温存。此情包含亲情、师生情、学友情还有轻描淡写的初恋情怀。汪老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豁达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以缅怀旧人旧事为主题,娟娟流畅地描绘了自己的一生,也巧妙又真诚了颂扬了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亲人和名师文人。
读汪老的书,跟着他从小到大,看着他在祖父、父亲的爱护及影响中长大,既而进到学堂,遵从师长,到大学,结交友人,字里行间,委婉细腻,无一不难看出他对家人的温热情深,对师长的尊重敬佩以及对朋友的忠义真诚。
我不禁要赞一句:这真是个情深义重的小老头。
如何说他情深义重?他爱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抱着欣赏和爱戴的态度,称他们多才多艺,赞他们有诗人气质,他之从小爱文学,与上两辈人的爱好与习性也是紧密相联的。他能与祖父对饮苦酒,在一次避乱的途行中,祖父酒后真言,诉说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他能与父亲以兄弟相处,父亲会为他斟酒点烟;甚至在他老年之后,与自己儿子相处中,儿子竟也能大大咧咧不分界限地称呼他一句“老头子”。
廖廖平凡的小故事,血脉相承的几代人,一世情,一脉亲,一种爱,其纯然的人性之美,全在他清淡笔下清晰可见。
除了自己的家人,还有求学生涯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他一直念念不忘、铭记于心。小学的王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非常喜欢小时候的汪曾祺。他在老年后回归故里,特地去看了这位王老师,带了一首诗和一些小礼物,把王老师感动得哭了一个晚上。他大学时的导师是沈从文。之所以他成年后,发表了那么多文章,而文章中的人物总能栩栩生动跃然于纸上,使他成了受人喜爱和尊重的作家,很大原因在于,他牢记了沈老师教导过的一句话:“写人物要贴着人物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灵魂。
的确汪老写人物,就是贴到人物中心去写的,他不用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字字句句平铺直叙,细节描写也是朴实无华,但就是情节逼真,感人至深,使人物形象都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有一段小文叫《黑妞》,是描绘他初恋的,着墨不多,细节也非常简化,他是这样写人物的:“大家都叫她黑妞。她长得黑黑的,眼睛很大很亮,看起来很野,但实际上很温顺,性格朴素。”待到阐述初恋的情景时,他又这样说:“以后每次退出舞台,她都在巷口等我,很默契。我们一直手拉着手,走完巷尾,到剧场大门,分手。我们并没有吻一下,我还从来没有吻过别人,大概她也没有。”
如果是一般的作家或者写手,想必都要将人物从头至脚很仔细地粉饰一遍,再到牵手环节也是搬出一百种心理:诸如欣喜的、矛盾的、激情的、退缩的等等等等,然后长篇累牍也不足以写全初恋美眉的容貌特征,拖沓冗长也诉说不完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汪曾祺的率真与可爱,就是这么的简单直白。
当然,书中描写的远不止这几种单一的情怀,他对几代人的似海深情、对自己年轻时学友间的手足情怀、师生间的深厚情谊、还有历史洪流下倍受迫害却依然积极乐观的几位友人的豁达情怀,都在一字一句一倾一诉中,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

除了谈人谈事谈草本谈生活谈感情之外,还谈小说谈写作,凡事皆能言之有物,说理也总能不言而喻。静静读之,会有一种汪老就坐在跟前跟我们拉家常一般的亲切之感。
一气呵成读完,大快朵颐之余,不免还要大赞一句:大师之手笔,果然精彩!这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一花一草亦有爱,这也就是《人间草木》名字的根源吧。
大师用他的亲身阅历为我们诠释了平淡生活的种种温馨片片温情,用自己的艺术手笔细细描绘着祥和宁静的田园家园,那就放松身心,静静地倾听,放下杂念,跟随他一起去缅怀去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