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第六界影响力作家评选刚刚落下帷幕,“科技新星作家”榜单中,新生作家冯注龙超越秋叶大叔,跃居榜首。
扒一扒冯注龙的背景,才发现,冯注龙也并非哪路来的神仙,曾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走读制的职业技术学校“鹭江职业大学”,一路历经各种合并与变迁,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厦门理工大学。论发展历史、论学术高度、论专业资源都无法与北大、清华等重点名校相提并论。
毕业于厦门理工大学的冯注龙,能够在短短7年内碾压众多知名高校人才,在设计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在叹服他成功突围之余,不由得再次思考受教育程度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不管你信不信,综合素质才是个人发展的底层功力。
冯注龙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野外拓展助教,月薪只有1600元。白天顶着酷暑,陪客户野外拓展,晒到浑身脱皮;后来换了工作,因为毫无经验,又没有一技之长,也只能从基层电话销售做起。这样的工作对于内向少言的冯注龙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
为了转变自己不堪的现状,他用心观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学做PPT,三个月多的时间里,他每天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疯狂临摹同事的PPT,渐渐悟出一些门道,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从此冯注龙从差点被辞退的低绩效员工,变成别人口中的PPT大神,并开始了写书、创业之旅。
无疑,二本毕业的冯注龙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他优秀的个人素质。强烈的目标感、超强的学习力、心无旁骛的专注力、坚韧的毅力以及开放的格局和心态。正是这些综合素质帮助他在短短7年内,建立团队、创立公司、出版书籍,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楷模。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于1973提出素质冰山模型。他指出,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冰山以上的知识、技能,只占了30%;而冰山以下的综合能力、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等则占了70%。
综合分析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难看出,学历教育更多的在于传递知识和培养技能;而综合素质的养成,则更多地依赖于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就给我们众多家长一个警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重点,激发孩子的底层动力和自驱力。
1996年出生的郭麒麟,2011年从学校退学,进入德云社专心学习相声表演。2012年举办个人相声专场演出,随后进入影视圈,目前已是著名相声演员、影视演员。
对于儿子郭麒麟的教育,郭德纲说:郭麒麟五六岁的时候,跟他的徒弟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有什么吃的,他得先记着外人,有什么错一定骂他(郭麒麟)。郭德纲告诉儿子:“可以没文凭,不可以没文化;可以不上学,不可以不读书”。他给儿子留的功课是读二十四史、读清史稿。他说:“这些东西,我儿子会受益终生的。”
抛却郭德纲的名人效应和人脉资源的影响因素,如果郭麒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谦逊的人品、没有得体的处事之道,恐怕也难在影视圈占得一席之位。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培养孩子,理解素质冰山模型,抓住培养方向和重点。如果学历不足,记得用素质来补。
别傻了,高学历才会让你锦上添花
冯注龙的故事、郭麒麟的故事,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学历不重要。甚至还会拿出更多名人的成功案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比如李嘉诚、莫言、牛根生。
但是,学历真的不重要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当年为了能当上合同工,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他,愣是谎报自己是初一学历;后来为了当兵,他又把学历填成了初中二年级;在部队申请入团时,他再次把学历填成了高中一年级。再厉害的文学大师,也拖逃不过学历这道坎儿。
《非诚勿扰》的节目主持人孟非,当年也是因为学历吃了亏,当过印刷厂工人、当过搬运工、做过保安……后来还是通过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才改变了人生成长的道路,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主持人。
心理学界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第一印象”实验。心理学家们为了验证人们对于第一印象的反应,把被试志愿者装扮成三种不同的形象后,安排到同一所大学的不同班级,进行相同论文的宣讲。
当志愿者以学者模样进入A班时,班级秩序井然,各个正襟危坐、认真聆听。事后,受访听众表示:此次论文宣讲对自己帮助很大。
当志愿者以农民的模样出现在B班时,班级开始骚动,大部分人虽然听完了论文宣讲,却反馈说:论文宣讲对自己意义不大。
当志愿者以流浪汉的形象进入到C班时,现场一片哗然,甚至有人拍桌而起、愤然离席。
“第一印象”实验旨在说明,外在形象所呈现的第一印象对人的重要性。而学历这张证书,就好像一个人的外衣,它帮助每个人把自己的内在能力外显化、可视化,给他人留下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一印象。
没有学历这张入场券,连展示综合素质的机会都没有。
高学历,还代表了资源、人脉和圈层。曾经有人说,高学历的意义,就是用成绩把一群优秀且各有所长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成长、互助。在北大、清华、哈佛,你的上下铺、你的邻居分分钟就是未来的大咖;与你擦肩而过的,也许就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人士。
学历不能决定成功,却可以为成功锦上添花。
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老板、明星,在取得成功之后,毅然决然再次踏上求学路,填补自己的学历空缺。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重返北大进修;影视明星苏有朋曾重返台湾大学弥补当年遗憾;篮球明星姚明退役后重返上海交大读取本科学历⋯⋯
今天,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高速发展、遍地机会的黄金时代。5G时代的来临、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普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缺乏足够高的视野和格局,想要持续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不是没有可能,却是难上加难。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高度。认为学历不重要的父母,是时候该思考思考,教育是否发生了偏差⋯⋯
打造个人IP,持续发展的真相……
疫情之下,美国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失业;东芝宣布所有东芝系统内工厂全部停工到六月份。疫情过后,重新返岗聘用的人员里,会有你的身影吗?
曾有权威机构研究分析:未来二十年将有超过800万的职业种类消失,又会有更多新的职业产生。时代变化之快,知识迭代之快,令人措手不及。如果死守着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抱着过去的学历、知识不放,未来,你以及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在普通人恐慌疫情失业的时候,有一个人却越来越忙了。他忙着开直播、微课、训练营、写书,忙着帮助大家、带领大家如何突破难关,提升个人发展的新高度⋯⋯他,就是秋叶大叔。
秋叶大叔看看秋叶大叔的背景,他原来也就是个学习机械工程的“理工男”。
可就是这样一个“理工男”,毕业多年以后,不仅成为了著名高校的副教授、在PPT设计领域独领风骚,更涉足网络营销、职场、个人成长、写作、时间管理、新媒体等诸多领域,紧跟时代步伐,妥妥地为很多人铺就了成长之路。
进入秋叶大叔的课堂,才知道秋叶大叔的成功自有他的一套复利效应的思维模式。
复利效应是什么?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有一句话叫Buy and Hold(买下并长期持有)。
秋叶大叔用他自己写作的案例进行了分享。他说:“我写了一篇好文章之后,把它发到我的公号,又有人把它转到自己的公号,大家因为这些文章来找我,甚至最后变成我的分享、演讲、PPT,还写到我的书里面去了,一次次反复的传播,写一次被转发一百遍,这样的文章才叫复利效应”。秋叶大叔还主张多写专业文章,而非热点文章;热点文章热度一过转瞬即逝;但是专业文章,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还在被传播,还有使用价值。
不仅写文章如此,秋叶大叔在个人技能增长层面,也利用了复利效应。先在PPT领域做出成绩,进而延伸至与办公相关的Excel、Word,然后他又发现很多职场人士在职业发展中欠缺个人发展规划、时间管理以及写作等能力,又相继开发了相关的课程和训练营;当社群营销、新媒体红利来临时,大叔又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为大众提供服务,依靠这样的复利式成长模式,秋叶大叔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总结一下,个人成长发展的复利效应,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层面:
1、一项技能的多方式、多渠道传播,形成复利。
2、搭建个人成长的能力框架,先锚定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再延展至其他领域,最终形成个人IP的独特魅力。
我有一个80后的女性朋友,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年纪轻轻早早地出来打工,没学历、没技术,做过流水线工人、通信公司话务员……
但她凭借好性格和好学心,几年功夫补了大专学历,走上了人力资源的岗位,并开始了培训生涯。凭借在培训领域的历练,她又发现了演说培训的商机,迅速精进成为演说培训达人,并作为策展人与伙伴共同主理了区域TEDx演讲比赛。
与此同时,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她把家乡美食盐焗鸡、蒲公英膏代入了她生活的城市,并在不断请教老匠人更新迭代后创办了自己的美食公司,利用培训和演讲积累的人脉,迅速打开了美食推广的局面,一步一步迈向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斜杠青年,多重身份傍身,却毫无违和感。
到底受教育程度重不重要?它对个人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我想此刻,已经不言而喻。如果说综合素质是个人发展的底层功力,那么学历就是个人发展的锦上添花之作,两者缺一不可。
一手抓素质,一手抓学历,两手都过硬之外,别忘了围绕复利效应,建立个人持续发展的能力框架,打造独特的个人IP。
最后,我想呼吁各位家长,不论你的孩子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帮助他按照教育素质模型梳理个人的优势与劣势,锚定学习成长的方向,该补学历补学历,该培养素质培养素质。学习这件事,毕竟要持续终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如果家长觉得复利式思维对你也有用的,还可以跟随秋叶大叔好好学习,也为您的未来发展解忧赋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