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财高等研究院发布了一份报告,标题是《警惕家庭债务危机及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份报告含金量很高。
报告中,定性居民家庭债务是这么说的:家庭流动性命悬一线,家庭债务逼近家庭部门能承受的极限。
具体来讲,报告警示,截至2017年,从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来看,比值为48%,虽然与发达国家比看似不高,但已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
报告同时认为,用GDP的占比来衡量家庭债务并不科学。目前我们国家走的并不是藏富于民的道路,所以GDP这块蛋糕,切给国民的并不多。
与百姓真实收入最接近的,应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果用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这就让人大吃一惊了。
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当前水平,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
简单点说,居民债务已经超过了收入,那居民收入能够覆盖债务吗?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扣除价格因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
居民借钱一般是通过银行或民间借贷,银行借钱利息一般是高过7.3%的,如果是高利贷,必须就更高了。
这意味着,许多家庭其实已经入不敷出了,收入增长赶不上债务增长。
债务的增长必然挤压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家口袋里的钱越来越紧了。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2018年7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降低3.9%,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8.9个百分点。其中,零售额实现同比正增长的企业有14家。
这个数据一出来,刚刚坚挺了一天的A股,在消费股的集体杀跌下,又怂了。
如果你以为,我们的消费是这一两年才下降的,你就错了。这和我们天天耳边听到的消费升级,买买买,出入很大。数据会告诉我们真相。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2011年开始持续下滑,增速已经由2011年20%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9%。
为什么08年以后消费持续下滑?原因很明显,一波高过一波的房价,掏空了老百姓的六个钱包。
这就叫“一业兴、百业废”,全社会都在给房地产打工,支柱产业名不虚传。
因此有人调侃说,中国现在划分社会阶级不用那么麻烦了,还分什么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没房子的就是无产阶级,有房子的就是中产阶级,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如果按照这种分层,消费升级是不能指望无产阶级了,他们还在为生活必需品挣扎。
那我们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产阶级身上。这些人能担此重任吗?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这些中产阶级,真正敢于消费的,也只有20%。
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深圳成功男士“房叔”,就属于这前面的20%,共有75套房子。他们通过买房子,实现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剩下的80%中产阶级,只能叫“百万负翁”。因为财商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力把房产转化为资本。
为了体面的城市户口,为了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教育,他们一辈子也在供房贷。这80%的中产阶级,其实也没有富余的消费力。
由于中产们的资产太集中,基本上都在房子,房地产价格动一动,直接影响中产的财富值,所以国家只能小心呵护楼市泡沫。这个矛盾好像无解。
最近电影《西虹市首富》也火起来了,情节看似夸张荒诞,但揭示的真相是:我们现在其实处于一个折叠社会,金字塔顶端的富人,无论是思维,还是财富数量级,其实和金字塔底下的芸芸众生,都不是一个维度的。他们的世界,穷人看不懂。
其实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阶段。市场的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那些财商、智商、情商,集于一身的精英,最终肯定是市场竞争中的胜者。阶层固化,只是这场竞争的附属品。
折叠的社会必然会有扭曲。这种扭曲什么时候断裂,有时候只需要外部的一根稻草而已。我知道,许多人在等待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