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不必太伤感

作者: 喜欢撰稿的老兵 | 来源:发表于2022-02-13 14:31 被阅读0次

文/高  旗

        最近,我在一些自媒体的视频或所讲的段子中,看到在春节过后,许多回家过年的人们,开始离开家乡,继续去外地上班工作了。尤其是一些农民工们,更是想快一点的返回原工作地,以便尽快的挣到钱……在许多视频中,老人和儿孙晚辈们挥手告别时,悲痛的老泪纵横,好像再也见不到面似,实在让人感慨良多……

        人们度完节假日之后上班工作,原本是很正常的生活状态。而让人关注的是,更多的人是背井离乡,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工作,这些人属农民工居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几乎都是按惯例在外地工作一整年,才能在过春节的时候才回到家乡的。这也属于他们的常状。

        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这也是外出农民工们年年必须经历的场景。

        古诗有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出自唐代诗人孟郊之手的诗文,至今让现代人吟诗后而动容。可见,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口都是在为生存和生活而外出流动的。闯荡江湖的人,临行时与家人(亲人)告别的场面,即游子与亲人挥泪而别,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年复一年的经历,便使这一场景成了人生的常态。

        鉴于有些为人父母的人们,经历过家里的孩子,竟有一去不回的憾事,以导致他们在风烛残年时候,而发生无人赡养的悲剧 。 所以孔子强调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希望想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如果你有闯天下干事业的打算,必须先为自己的父母亲考虑周全,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假如你的父母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话,那就不要外出闯荡好了……

        这就是讲究“百善孝为先”的古代,所有想出外远行的年轻人,一定要把家有老小的事务安排妥当后,才可以出去的。否则,就容易产生“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严重后果。 

        从古至今,人们对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的事情,早已想开看开了,尤其是对生死一事,更加的怀有一种平常之心加以看待。这就是自然规律。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写的特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如今,在如此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下,身处天南地北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得更加美好,让当年的“闯关东”和“走西口”的情景大有天壤之别!无论是“走四方”还是“闯天涯”,有现代化的交道工具十足给力地让天堑变通途。尤其是现代的通信工具,让分别在天涯海角的亲朋好友们,可以近在咫尺的视频畅谈聊天……就算你遇到了危难之处,资金转账、上门送货送餐、网约打车、困境救援等等需求,时时刻刻都能为你排忧解难的。

        全新的高科技手段,为分别在四面八方的人们,深刻的体会到“游必有方”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既然如此,面对家人和友人与你分别的时候,何必过于伤感忧虑和流泪悲情呢?

        这才是生活的滋味嘛!

相关文章

  • 离别不必太伤感

    文/高 旗 最近,我在一些自媒体的视频或所讲的段子中,看到在春节过后,许多回家过年的人们,开始离开家乡,继...

  • 没有眼泪

    亲爱的人们,其实不必欣喜相遇,不必伤感离别,相遇是为了下一个离别,离别是为了下一个相遇,走走停停,人生不过相遇离别...

  • 让离别不要太伤感

    离别的时候,产生的负面情绪无非是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这种伤感,用一句话解释的话就是: 本能地不想脱离舒适区。 我们...

  • 毕业

    毕业,意味着各奔东西。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还有相聚的可能; 所以告别的时候不必太伤感,离别是人生的常态,有离开...

  • 离别

    或许离别没有那么伤感,可我是个经不起这样的人。害怕离别,害怕太怀念~ 你说,我们缺的是什么?是勇气吗?是伤感吗?是...

  • 婚姻感悟(五)

    1、重要日子要有仪式感。 2、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不必惊慌亦不必过于伤感。 3、尊重给彼此空间,尊重对方。 4、...

  • 不必伤感

    //不必伤感// 哪年没有 繁花芬芳的季节 蝴蝶都知道 花儿开到极致 便是凋谢 你也一样 轮回谁都躲不开 北风亦懂...

  • 离别伤感

    这里的房子很暖,景色很美 失去时才发现它的珍贵 我们总以为明天很多来日方长 没想到离别如此猝不及防 不知是因为灯光...

  • 离别太伤感,只因相遇太美好

    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喜欢养小动物,猫狗居多,我家虽然也养过,但一开始主要是为了防盗,狗狗养在家里的院子里,爸爸特意给...

  • 还有心跳2

    离别 离别最是伤感 死亡 死亡也是离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别不必太伤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if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