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 William Deresiewicz 的 Excellent Sheep,中文译本《优秀的绵羊》。
Chapter 6 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围绕如何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Inventing your life)来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我有非常充足的了解。
这是最为现实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只有自我了解才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Self-knowledge is the most practical thing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helps you find your way to a career that’s right for you.
请注意这里说的职业,指的是选择去做可以让自己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去做真正能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认为自己会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事情,而是 — 发自内心的真爱。
Do what you love to do the most: no, not that — not what you think you love, or think you ought to love, but what you really do love.
看到这句话,我条件反射地想回嘴:可是,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呀。
配图来自网络.jpeg这个问题,想来会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曾问过自己无数遍,更有甚者,也曾这样看似理直气壮地反问过对方无数遍。
可也奇怪的是,就在刚才这一瞬间,我敲下这一行字时,忽然领悟到:
如此想也不想地反问对方是有多么可笑啊!
我们很理所当然地自以为,哦,既然你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你就要负责任地帮我找到我的兴趣所在。可是,亲爱的,出于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事情,难道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才能弄明白的吗?缘何我们会这样理所当然地以为对方会知道呢?缘何我们就能这样不假思索的张口就问别人呢?
这又是一个工业时代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后遗症。遇到问题时,我们已然不会思考,也不习惯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了。而是寄希望于外界有现成的好法子,最好还是屡试不爽的特效药。
我们真是越来越功利主义了。我有一位朋友曾不止一次地和我说,不知道为何要看书,觉得阅读并不能解决TA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事实上,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倘若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借由某本书而解决,那么这个问题也不会是多大的难题,无非是工具类的致用型问题罢了。
真正让我们棘手难办的问题,那都是需要我们潜心认真思索,叩问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你问我阅读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我的答案是,能助你修炼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那么,你是否愿意因此而开始阅读并思考了呢?而这,又是否和你内心深处希望得到的答案一致呢?
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那只说明一点:我们还是偷偷地犯懒着只停留在表面的浅思考上,并未迫使自己足够认真努力地进行深度思考。问题并未直达我的内心深处,又何来的真正答案呢?所以,我们需要试着放慢脚步,好好地想一想,尝试叩问一下自己的灵魂深处吧!
其次,我们要敢于走一条自己主动选择的道路。
书里举了个星巴克的例子,当我们走进星巴克时,会面对几个固定的选择:拿铁、卡布奇诺、摩卡或其他饮品,若我们对此都不感兴趣时,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选择,那就是转身离开,因为很有可能星巴克提供不了我们真正想要的。
以此类比大学,当学校提供不了我们想要学习的科目或氛围时,我们为何不能果敢的选择转身离开呢?
再以此推及工作,面对日复一日重复单调不复激情的工作,已然完全提不起劲,嘴里不停地唠叨埋怨着,可是屁股却依旧紧贴着那张椅子,舍不得也不愿意动弹分毫......我们为何不能果敢的选择转身离开呢?
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有这个选项,我们只是没有勇气去做出这个选择。
Instead of following a path, you can make your own path.
与其按部就班的一成不变,怨天尤人,不如果敢走出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书里提到一个词 “精神想象力(moral imagination)”,意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配图来自网络.jpeg然而,拥有这种 “精神想象力” 绝非易事,尤其是需要面对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阻力,我们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拥有 “精神想象力” 的人,其想法往往不会太迎合当下的普世价值观,他们的选择往往会使身边的人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会迫使周边的朋友质疑他们的选择。
我们从小接受到大的不要太 “标新立异”,不可太 “特立独行” 的观念将我们的手脚缚得紧紧的。在这种从众心态的影响下,如果众人一起被生活所困,个体也许能更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而一旦给予机会摆脱困境,大家反而开始惊慌。
People don’t mind being trapped, as long as no one else is free.
在《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一书中,作者邦妮·韦尔女士(Bronnie Ware),原是银行职业经理,后来因厌倦银行工作而辞职,周游半个地球后重回澳大利亚,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 — 投身临终关怀事业,写成此书,揭示了她的关怀对象在临终前最大的遗憾: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
Beyond a moderate level of material comfort, happiness consists of two things: feeling connected to others and engaging in meaningful work.
学术界就积极心理学课题,进行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无外乎两点:在满足基础物质条件之上,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健康的社交圈以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而工作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在做什么。
当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对接我们最强大的能力时,我们的幸福感就自然而然地从内心升起,转化成快乐和自主。
Purpose means doing something, not “being” something. Purposeful work is spread out all alo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有意义的工作不会受收入水平限制,威廉·达蒙教授的研究发现,“普通的行业,如公交车司机、护士、公司行政职员、餐厅服务员,精英行业,如律师或医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意义”。不论工作性质是什么,达蒙教授强调,持久的 “意义” 不能仅依赖于工作带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过得是自己满意的生活?
本书作者在鼓励我们积极自我思考,并主动选择我们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时,并未忘记提醒我们要审慎清醒地分析随之而来的代价与风险评估。
Inventing your life is not about believing that you can be whatever you want.
创建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成就任何事情。人的天赋秉异各有不同,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同程度的体能、个人魅力、外表、智力等等,决定了现实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快乐来自我们能够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各自拥有某些特长,但只是某些。了解自我的重要一部分是了解自己具备什么;违背自己的天性只能事倍功半。我们每个人都是含着一把金汤匙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仔细审慎自己的金汤匙是什么材质,有何特性,尽可能地物尽其用。
Inventing your life is not about writing your own rules.
创建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无视社会规则制度。我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个世界也不会因离了谁就不会转动的。
配图来自网络.jpeg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确的提示我们,生而为人,我们需要面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学习工作挣钱,这些都是必然的。《圣经》也曾明确点出:金钱本身并不邪恶,万恶之源恰是人类对金钱的盲目狂热和贪婪。
The Bible doesn’t say that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it says that love of money is.
所以,我们永远都要思考并谨记的是,寻找自己内心的最渴望,寓兴趣于工作,知足常乐。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名利,让自己受制于不快乐的物欲追求中。
Finally, inventing your life is not about slacking off.
最后补充一句,创建自己的生活,更不意味着不思进取。我们还是要努力工作,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区别在于,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具有强大的使命感时,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召唤时,当我们所走的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时,我们会感受到无比的成就和喜悦感。
这才是那个独立自主的我们,而不是动辄依赖父母的 “啃老族”。
But now it seems that families have signed a pact: never to separate, never to be disloyal. I won’t grow up, and you won’t make me. You won’t grow up, and I won’t have to face the grief of losing you.
反思当下的社会现象:子女似乎在无意间和父母签订了这样一份协议:永不分离,永远忠诚。子女不必长大,也没有人逼着他们长大;而对于父母而言,子女不长大,父母则永远都不必面对子女长大离家单飞的伤感。
而事实上,一旦我们没有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便永远不会长大成熟,更无从谈起自主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想过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特别喜欢书中这一段,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What do you owe your parents? Love, and when they need it later, care, but not submission. Not your life. What do you owe your parents? Nothing. The family is not a business deal. You don’t “owe” your parents;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m. When you are still a child, that relationship ought to involve obedience. Once you’re an adult, it has to involve independence. Negotiating the perilous passage from one to the other is what adolescence is about, but if you wait for your parents to make it happen, it probably never will.
我们欠了父母什么呢?爱和呵护,但不是顺从,也不是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我们并不亏欠父母什么,而且家庭也不是一场生意。我们并非欠父母什么,而是和他们之间维持着一层特殊的亲情。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这种关系的其中一个层面是听从;而当我们成年了,这种关系里必须要有独立。从小孩到成年的过渡就是青春期的故事,倘若我们一直在等待父母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过渡,那么很有可能,这将永远不会发生。
所以,大学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经历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去 “内视”,去 “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而不是掉入自认为应该追求的陷阱”。
Take time off. Take time off to slow down, to give yourself perspective, to break the cycle of incessant achievement, to get away from constant supervision, to see that there’s a world outside of school, to develop skills and explore capacities you haven’t had a chance to cultivate.
花时间休整或者放慢脚步,跳出永无止境的名利追逐的陷阱,脱离无时无刻的被管理的状态,去探索学校之外的世界,去发展我们一直以来没有机会获得的技能。
可惜的是现在所谓的 “间隔年(gap year)” 也逐渐被蒙上了商业的色彩,成为个人简历中得以对外吹嘘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失去了其初衷--为了给自己一个有效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我们需要了解并接受,生活其实是一场悲剧,我们哭着降临这个世上,提醒着我们并不能拥有一切。但我们可以努力选择自己的道路,过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不为他人,只为自己而活,哪怕道路险阻,也能甘之若饴。
配图来自网络.jpegLife is tragic, which means,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you can’t have it all. The only real grade is this: how well you’ve lived your lif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