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创造过一个词,叫“文化扫雪工”,什么意思呢?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小编”。
读到这里,你是否有些羡慕村上春树,羡慕那些能赋予文字魅力的人?说实话,我自己也很羡慕那些人。但是,羡慕有什么用呢?
你是否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能像村上春树一样,写出像“文化扫雪工“一样甚至更有魅力的词语?反正,我想过——因为仅仅是想想,都有初恋般的感觉。
为什么村上春树能创造出如此有魅力的词语?
答案简单而复杂——他善于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去做、去尝试,复杂是因为要把它做好,很难。
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发一条微信,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与别人聊天,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在会上发言,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写一份总结,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每一件与他人产生链接的事,都属于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范畴。
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属性,我们离不开群体。离开社会,我们生存的意义或许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提高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如何提高自己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我有一些感悟,想说出来,和你一起分享。
为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我订阅了吴军老师的课程——《阅读与写作50讲》,这门课的第一课讲述了——什么是合格的阅读理解?在这一讲中,吴军老师不仅定义了什么阅读理解,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阅读?
吴军老师把它分为两个层次,处在第一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时,仅仅能读懂字面意思,有的人甚至字面意思也读不懂。处在第二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时,不仅能读懂字面意思,还能读懂隐含的意思。
什么是理解?
吴军老师的解释是——完成形象的重构。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把脑子里读到的、想到的东西,复原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打一个不一定那么恰当的比方,比如我们读到一篇文章,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我们就要通过作者的描述,把文中的人物在大脑中构想出来,甚至对应到现实中的某一个人身上,以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人物。
如何做好阅读理解?
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识地阅读。吴老师说,作者想要有效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内容上需要提供六个要素——在中文里是: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在英文中是:when、where、who、what、how、why(当然,英文中常常还有which)。当我们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把文章内容转换为以上六个要素的问答。
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如何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了?
吴军老师给出的方法是——拿一本高质量的杂志,读完一篇文章后,合上杂志,看看自己能否回答7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是从英文中的7个单词来设置问题的)。
看完以上的内容,不知道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有了新的收获?对阅读理解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读完吴军老师的这一讲,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什么是阅读理解,还想到了另一个很热门的词——刻意练习。
那些高手是如何训练自己的?
最近我读了几本书,有粥左罗的《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剽悍一只猫的《一年顶十年》,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刘媛媛的《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这些书中都谈到了写作,这些逆袭的作者,无一例外,都特别会写作。
这些后来特别会写的作者,是不是都有写作天分呢?在我了解下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相反,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半天写不出几行字来,也会有写了稿子没人看的情况。
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写作小白,变成一个熟练的写作者,甚至写作大师的呢?答案就在刚刚的那几个字里——刻意练习,只不过他们做到的是——持续的刻意练习。
谈到持续的刻意练习,我不得不说一说写作大师斯蒂芬·金。或许你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有一部电影,你大概率听过,甚至看过,那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他的代表作。他持续创作了40多年,有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作品销售总量超过3.5亿册。最让人敬佩的是,50多岁的时候,他在车祸导致右膝盖的骨头碎得像“一只袜子里装满了小石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他受伤后,在平时最多只能坚持坐四十分钟的情况下,第一次写作竟然撑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他的经历,重新定义了写作的意义。
同样的,其他几位作者也谈到了他们的一些写作经历,在他们眼中,看电影不仅仅是看电影,而是边看边分析电影的结构、边积累电影中出现的经典台词;在他们眼中,看广告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打广告,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在他们眼中,和别人聊天,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边聊天边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说、这么想……
通过最近的阅读和学习,我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善于持续刻意练习的人,生活中处处充满学习进步的机会,长期这样做的人,想进步慢一点都很难!
据说那些关注了我的人,运气都不错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