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甲申三百年祭》初心

浅谈《甲申三百年祭》初心

作者: 宁静而致远fff | 来源:发表于2023-09-08 00:01 被阅读0次

     

闯王

      读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同样读了姚雪垠先生《李自成》,里面有些内容重叠,但郭沫若先生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展开了大讨论,姚雪垠毕生精力[李自成],对于每个阶段进行总结,把李自成和他自己团队和崇祯皇帝内忧外患把这段可歌可泣历史娓娓道来!并对李自成在明末起义军成如何利用民心,如何利用游击战打发和民主集中制商讨,和战役后总结娓娓道来!


      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以国民党为首重庆文化界纪念甲申三百年,认为是中共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击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及其宣传攻势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在这一反击活动中肩负着‘开炮’的特殊使命”!                 


      《新华日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4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毛主席说“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1944年4月至5月,毛泽东演讲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1949年3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主席说:进京赶考,不学李自成!     


    李自成,前半部分忍辱负重,波澜不惊!用人,集思广益!取众人所长!集中学习,就是李自成聪明智慧!                                       


    为什么失败!根本原因!李自成格局没有放大!或者成功太突然了,被牛金星自私自利读书升官发财给冲昏了头脑!李自成,的确感情为重!兄弟为重!他明白辽东最大威胁!为什么不给吴三桂搞好关系,为什么不安抚吴三桂!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定是胜利者或者小说家解读!根本原因,骄傲了,根本原因,团队出问题了!几千人守辽东,李自成安排刘铁匠去守望,那么一点人,主次矛盾不分,就像抗美援朝想让林彪去一样,李自成团队,自负了!一定没有彭德怀元帅胸襟!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李自成胜利,一定是崇祯刚愎自用,一定是他不放心用人,一定是他性格决定,还有他优柔寡断,而且怕听到失败,这样慢慢败给李自成!李自成,败原因,主要:第一后期有些骄傲,第二感情用事!第三,崇祯面临问题: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他用民心,但是流寇思想,没有自己根据地!胜的快败的更快!第四,一定是看不透逻辑规矩!!第五,为什么杞县李公子特出四点意见不用,最后被杀,文臣以牛金星为首,武臣以刘宗敏为首,他们可以说是自成的左右二膀。但终竞误了大事的,主要的也就是这两位左膀右臂。其实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给了我们答案:《小史》《北略》也有记载,内容大抵相同,兹录从《北略》。


        " 制将军李岩上疏谏贼四事,其略曰:

        一、扫清大内后,请主上退居公厂。俟工政府修葺洒扫,礼政府择日率百官迎请(进)大内。决议登基大礼,选定吉期,先命礼政府定仪制,颁示群臣演礼。

        二、文官追赃,除死难归降外,宜分三等。有贪污者发刑官严追,尽产入官。抗命不降者,刑官追赃既完,仍定其罪。其清廉者免刑,听其自输助饷。

        三、各营兵马仍令退居城外守寨,听候调遣出征。今主上方登大宝,愿以尧舜之仁自爱其身,即以尧舜之德爱及天下。京师百姓熙熙皞皞,方成帝王之治。一切军兵不宜借住民房,恐失民望。

        四、吴镇(原作‘ 各镇‘ ,据《小史》改,下同)兴兵复仇,边报甚急。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择吉已定,官民仰望登极,若大旱之望云霓。主上不必兴师,但遣官招抚吴镇,许以侯封吴镇父子,仍以大国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庙,俾世世朝贡与国同休,则一统之基可成,而干戈之乱可息矣。


        自成见疏,不甚喜,既批疏后‘ 知道了‘ ,并不行。" 后两项似乎特别重要;一是严肃军纪的问题,一是用政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他上书的旨趣似乎是针对着刘宗敏的态度而说。刘非刑官,而他的追赃也有些不分青红皂白,虽然为整顿军纪——" 杀人无虚日" ,而军纪已失掉了平常的秩序。特别是他绑吴襄而追求陈圆圆,拷掠酷甚的章法,实在是太不通政略了。后来失败的大漏洞也就发生在这儿,足见李岩的见识究竟是有些过人的地方的可悲!]


      李自成东征失败,返京途中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将其首级挂于高杆示众,进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制造了灭门惨案,又将刘宗敏强奸了的陈圆圆留下,以灭门之仇、淫妾之恨,彻底激怒吴三桂不做休整,愤怒追击。


      血腥豪夺,威逼狂辱,李自成这样做,不是没有人制止他。大将李岩一进城,便向李自成提建议,严肃军纪、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李自成见到报告,并不高兴,即批“知道了”,但不执行。后来在逃亡途中,河南全境投敌,李岩主动请缨,愿率两万精兵殿后。正需众志成城御敌,但首席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后,没过几天,牛又向闯王进言,寻找机会除掉了李岩。李自成忌惮李岩自立,成为另一个主神器的十八子。杀了李岩,军心涣散,宋献策悄然出走,宋企郊不知所踪,就连李自成最倚重的第一大将刘宗敏也分兵离开。           


      归根结底,李自成!用人问题,感情用事,骄傲了,对于李岩,或许就像韩信,得罪了投机主义者,同样功高盖主,威胁到李自成,世人独醉他都醒,历史不可重来,李岩,可悲!可悲!可悲!!郭沫若先生对于李岩爱更深,高瞻远瞩人,李自成不采用,可惜!这文章虽然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下提出的!但是受益匪浅,历史总结很清楚,致敬郭沫若先生!高瞻远瞩!致敬!!                          ..

        2022年5月部分内容摘自百度

相关文章

  •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之重读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之重读 前言:日前整理旧作,偶见一篇读书心得(原标题《重读甲申三百年祭》),联系到习总书记关于...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1644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满清入关,大肆屠杀…… 因这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194...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十五六年前拜读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此文对国共之争影响甚大,通过分析明亡闯兴闯败,解答...

  •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甲午三百年祭》,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写成,3月19日至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连载,主要讲述甲午...

  • 读《甲申三百年祭》之感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于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连载四天。 他是为了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

  • 读史笔记

    谈史者,大多会以“局限性”为历史人物作辩护,以示自己的公正。我无法认同这种面孔。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出笼,毛泽东...

  • 舆论不是强者的世界

    1944年3月,郭沫若在新华日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而当时的国共两党的反应,颇有借鉴意义。 国...

  • 《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

    作者:郭沫若 文章意义:1944年出版后,在《新华日报》连载四天,引起国内广泛讨论。 明朝为什么灭亡? 1、崇祯:...

  • 甲申三百年祭:(九)草狸獭

    波澜壮阔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是一个东北人,祖籍也是山东。但是从时间上来看,我的先辈应该不是当年闯关东捉土拨鼠的那...

  • 甲申三百年祭:(十)写给军医的话

    其实文章已经结束,想起伍连德,我又想对军医们说些话,很短很短。 其实,伍连德是幸运的,他在31岁前完成了医学的全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甲申三百年祭》初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wk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