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北大半工半读

作者: 柳志儒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19:53 被阅读432次

柳哲


北大“偷听生”,早有耳闻。据说在蔡元培先生主校北大的时候,北大“偷听”之风,已经风靡全校。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竟然在北大也有过短暂的工作,差事是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临时工吧。据记载,工资是8块大洋。当时北大教授的工资是多少?都在二三百光景,可见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有天壤之别。不过这不起眼的八块大洋,对于毛泽东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这足可让他在北大生存下来,最为关键的是可以在北大听课学习,博览群书,广交朋友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进修”、“旁听”。当时的“旁听”,是需要办手续,缴费的那一类,相当于现在的“进修”。当时的“偷听”,相当于现在的旁听,是免费的。北大毕竟只有一所北大,在当时招收的名额,也毕竟有限,加之当时学费昂贵,平民百姓的贫寒子弟,只能望洋兴叹。全国一大批有远大抱负的青年,都从全国云集北大,而作为平民校长的蔡元培,又爱才、惜才,默许北大可以“偷听”,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借助北大的旁听之便,曹靖华、瞿秋白、毛泽东、贺恕、冯雪峰、成舍我、周作人、李苦禅、沈从文、丁玲、杨沫、金克木等等,游学北大,化蛹成蝶,功成名就,梦想成真!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大是在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到达北京。在京之初,主要是会同蔡和森等人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9月底,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不仅解决了必须的生活费用,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刊,使毛泽东从中吸收了许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为他提供了结识名流学者的便利条件。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还与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等人有了交往。在工作之余,他还时常到北京大学去旁听,并加入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在参加这些学会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名人学士,如陈公博、谭平山、邵飘萍等,还参加了邓中夏等进步青年组织的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等作报告及解答问题。在北京,毛泽东及时阅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同时,他也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颇受影响。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这样回忆道:“北京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借朋友们的钱来到首都的,到了以后,非马上找工作不行。我从前的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师杨昌济,当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更后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让我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可以领到一笔巨款——八块大洋。”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但是我并不灰心。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还遇见张国焘、康白情和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我在这里还遇见而且爱上杨开慧。她是我以前伦理教师杨昌济的女儿。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又在北京成为我一位真挚的朋友。”

“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你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一个经常来看我的、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的很多主张。”

“我自己在北京的条件很差,可是在另一方面,都城的景色是鲜艳而又生动的,这对我是一个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间小屋子里。当我们大家都挤在炕上睡觉时,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每逢我要翻身,往往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在公园里和古老的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据史料曾有记载,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席国际会议的党员,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革命烈士贺恕,曾经与毛泽东、瞿秋白一起度过了一段北大的“旁听”岁月。贺恕与毛泽东,可谓志同道合,并肩奋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18年,毛泽东给贺恕写信说,他同蔡和森已做好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现留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一边听课一边协助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先生管理图书,希望贺恕接信后,即刻动身。

贺恕到达北平后,就被毛泽东领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李大钊对贺恕说,他已经与哲学系和文学系的先生联系妥了,让贺恕明天就去听课。在听课期间,贺恕结识了常常以记者身份来听课和去图书馆看书的瞿秋白。他们两人常常在一起交换学习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畅谈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理想的看法和观点,期间,甚至还结伴拜访了鲁迅先生。1918年底,贺恕结束了北大的旁听生活,背着从北平购置的各种书籍,返回了家乡。而在北大当“旁听生”的岁月,则成为了他人生当中最难忘的一段回忆。

毛泽东在北大半工半读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先后二次,但在北大加起来的时间,也就半年左右。但这短短半年时间,对于毛泽东来说,他收获了爱情,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与陈独秀,并且旁听了邵飘萍、胡适等教授的课程,他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让他大开眼界,从而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北大是毛泽东的发家之地,对于毛泽东,北大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条条大道通罗马,云程有路志为梯。毛泽东的成功,永远是是我们的榜样!又是一年高考季,但愿所有有志学子,不论高考是否顺利,只要理想不灭,如毛泽东那样“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立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何愁事业不成功?!

��91���|

相关文章

  • 毛泽东在北大半工半读

    柳哲 北大“偷听生”,早有耳闻。据说在蔡元培先生主校北大的时候,北大“偷听”之风,已经风靡全校。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

  • 半工半读北大梦

    柳哲 上高三的儿子,趁寒假之机,到一家知名公司从事社会实践,从早到晚,春节也不休息,儿子却毫无怨言,二十天下来,收...

  • 半工半读北大梦

    柳哲 上高三的儿子,趁寒假之机,到一家知名公司从事社会实践,从早到晚,春节也不休息,儿子却毫无怨言,二十天下来,收...

  • 半工半读

    经常想起高中化学老师说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和别人比,超过昨天的自己你就慢慢强大,成为强者了。听李笑来老师讲课,他...

  • 感悟日志(十四)

    布贩出身的民国总统曹锟,外号曹三傻子。在保定创办河北大学。给请来的教授一月二三百大洋的薪水(当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

  • 改善中国人一盘散沙的良剂

    1918年,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

  • 读毛年谱(008)“民众的大联合”

    1919年,毛泽东26岁。 毛泽东积极参加北大的活动,参加哲学研究会、新闻研究会活动,与邵飘萍有交往。 回到湖南后...

  • 2020-02-29毛泽东第三集

    毛泽东第三集 第一件事,住老师家。准备去法国的勤工俭学…,在杨老师家住并介绍他去北大图书馆当书记员。这给了毛泽东无...

  • 《为什么是毛泽东》笔记一

    只有中专学历,也能成为最高领袖。毛泽东心中没有见到北大著名人物之前尚有的敬畏之心随着北大之行自然消失了,他通过对这...

  • 备考——脱产or半工半读

    长线备考,短线脱产,一开始我的这个想法或许也是大部分二战学子一开始的想法,然而落到了我头上好像逐渐变成了长线备考+...

网友评论

  • 糯米红烧肉:柳先生的文笔还是那么老练,看了这篇文章真的是 振聋发聩☕

本文标题:毛泽东在北大半工半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wv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