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那么长,每一次重游都是一种新的体验。
《西游记》,四大名著,家喻户晓。不管是读过原著,还是看过六小龄童演的电视剧版《西游记》,西游的故事早已被我们烂熟于心,甚至已经有些厌烦了。曾为《西游记》所痴迷的我,最津津乐道的是大闹天宫的故事,最值得品味的是九九八十一难。然而,无论是下地府,捣龙宫,闹天庭的斗与争,还是一路降妖除魔的拼与杀,都不足以满足我们心灵的需求了。单纯的打斗、历险是神仙的范畴,离人有点远。我们希望在西游里重新挖掘更亲近于人、贴近生活的普世价值。
因为,《西游记》绝对不仅仅是关于九九八十一难的历险故事。它是一部经典,是有着穿越时代的深刻的内涵。
经典的魅力在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眼中,对它的解读可以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可以产生冲突的。但是,这不妨碍它的内涵的深刻性。因为考察一部经典,要看它在时代变革下的影响力——不仅要看原著的流行时间,还要看它被“翻拍”的的频率;不仅要看它被多少人改编,也要看它被多少次颠覆。
这里要说的就是颠覆。
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大话西游》可以说是对《西游记》的完全颠覆。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有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月光宝盒。这其中:孙悟空杀害唐僧,重生成至尊宝的狗血剧情;和紫霞的爱情故事;还有絮絮叨叨、话痨版的唐僧……完完全全、真真切切地是“解构一切,除了爱情”。
如果说,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故事完全变成了悟空的爱情故事,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我们无法从《西游记》原著里看到的东西,全都在《大话西游》里实现了。这当然不是属于吴承恩的故事,但这是新的一代人对“西游”的一种新的解读。只能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孙悟空原来的那种降妖除魔、一心保护师父的神仙形象了。人们开始在悟空身上寻找另一种更近于人的方面。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也许不是真正的神仙,但却是一个人身上的不可缺。人们想把悟空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当爱情变得崇高、甚至变成影片的主旋律。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用荒诞和无厘头来掩饰,荒诞的剧情、无厘头的喜剧风格、还有那些悲伤、充满爱与不爱的台词,全都不过是为了用来用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爱情。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
“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哎。”
“有时候你发现你爱上一个你讨厌的人,这段感情才是最要命的。”
“戴上紧箍我就无法爱你,放下紧箍我就无法救你!”
这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
也许,最后的最后,至尊宝变回孙悟空,算是又回归了原著吧,一个没有爱情的猴子。经历过,但最后未拥有。放手后,西游的故。事才继续进行。
我始终觉得颠覆经典不是解读经典,而是延伸经典,是对经典里未出现事物的幻想。《西游记》讲的不是爱情,但《大话西游》里只有爱情。人们在《西游记》里看不到的爱情,就被放到另一个故事里。以广为熟知的西游的人物原型,去构建西游里未曾出现过的东西。《西游记》被改编的次数数不甚数,但改编以后还能被视作经典的首提就是星爷的《大话西游》。这和它的定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即“解构一切,除了爱情”。西游里的故事太多、太长、甚至太套路。改编者为了尊重原著,能够改编的地方都少、太小,属于不痛不痒,没有触到读者心灵所属的那片柔软。与其说改编,不如说翻拍。大话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改编是彻底的,甚至彻底地过分了。因为本身的定位就是一部无厘头的喜剧,它改动起来自然就大胆许多,大改特改,想怎么该就怎么改。出乎意料的是,它抓住了原著读者和影片观众的心。而那把打开人们心中柔软之地的钥匙在这里就是爱情。
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这里还想谈的有另一部颠覆《西游记》的著作——《悟空传》。
白惠元在解读《悟空传》的时候认为,《悟空传》是对《大话西游》既有框架的突破,把它内涵里唯一的爱情放在了“理想”之下。当“理想”替换“爱情”成为故事的主题词,西游的故事又被再一次改写:
“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在大多改编作品里那样,打打妖怪说说笑话的平庸的故事。”
“理想”呼声最盛时,为青春。今何在写《悟空传》的时候不过20来岁,看《悟空传》感受最深的群体也正是青年群体。20岁的人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热情似火的一种活力。同样,青春也是一个人渐渐磨平棱角的过程,是一种无奈。怀着最崇高的理想,面对着不得不妥协的人生,青春又是一种纠结。
所以,《悟空传》体现的正是那一种在追寻理想过程中四处碰壁、最后遇到了不得不妥协的生活的一种青年人的纠结。白惠元认为《悟空传》里师徒四人的形象正是对中国社会意气风发又迷惘无措的一代青年人的真实写照:
“大智若愚坚持理想的唐僧、深深掩藏感情和痛苦的八戒、迷失自我狂躁不安的沙僧、还有那只时狂时痴又精神分裂的猴子。”
我们都有过青春,我们都曾在青春里迷茫,在迷茫中疯狂,又在疯狂中迷失,最后又不得不选择妥协。而生活逼迫你去妥协的,正是理想。在《悟空传》中,理想是磨不平的棱角、永远分明,是那只反抗的猴子、那个以身求道的金禅子;爱情是至死不渝的誓言,永远纯净,是八戒的不灭的记忆;青春是走不开的沼泽,只能一步步陷入,然后被无情吞噬,是临到结尾方才醒悟的沙僧。
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每个人的青春看似不同,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极其地相似。一样地疯过、一样地狂过;一样地困惑过、一样地迷茫过;一样地开心过、一样地失落过。或许,《悟空传》唤醒的就是我们心中那种对青春、对理想从狂妄到妥协地共鸣。
从狂妄: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到反抗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再到妥协:
“当命运早已注定,而你却无法改变时,你会做些什么?是做一只望着月亮哭泣的猪?还是反抗到粉身碎骨的石猴?如果失去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如果坠落是苦,你还要不要幸福 ? 如果迷乱是苦,该开始还是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但是这都不重要,因为他说,结局不重要: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很多人都说:
“在我最好的岁月里,我看过悟空传。我说我信仰自由,向着未来充满信心。后来几乎忘了这个世上还有个东西叫自由”
《悟空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够疯、够狂、够有气势,给了我一往无前的勇气。那是在高中,面临高考的时候。就像是青春的开始,那份狂傲、那种目空一切在笔尖纵横挥洒,把考试当战场,拿青春赌明天。
后来的感觉再慢慢变化,那是大学。大一,渐渐地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原因也很简单,就像就像失去记忆的悟空,我们失去了目标和理想。理想不明,西游不过是一场骗局。疯狂够了,看得清了,就妥协了。
西游是一场骗局。我喜欢这个理解。在我的理解中,青春就是一场西游。以疯狂开端,大闹天宫、教诸神听我意;然后妥协,失去记忆的悟空成了一个本本分分的保护者,像个呆子;最后是觉醒,醒来却成空,毁灭了自己,一切就结束了。就如青春,自我毁灭,轰轰烈烈,只有不悔。
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当你放弃这些,你就不会痛苦了。但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人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了,直接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青春同时伴随成长,成长如果是磨平你的棱角,那无异于一场谋杀。所以人们常说:“多少人的青春在25岁已经死了。”
在丧文化流行的今天,我喜欢看《悟空传》,尽管它并不完美,甚至过分冲动。但是社会需要它,哪怕仅仅只是那种不成熟的狂。
最后做个结尾:
没有想过要写些什么东西,西游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社会需要什么,西游就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故事很长很美
——怎能忘了西游?
解构《西游记》,你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