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需要保持接纳的心态?

作者: 红豆范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22:43 被阅读0次

    文|红豆范

    这是一个注意力严重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

    春来百花开

    昨晚,听了一场写作分享。

    分享者头条写手——

    长门文轩。

    他的分享极实用,至少对我是这样。

    方式与一般不同,就是用他刚刚获得青云奖的一篇文章,把他的思路构思、写作过程、素材取舍……一一而全程的进行解剖、示范,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回答疑问,如何打磨文章,等等,用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

    而且,作者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就是在实打实和群友们交流互动。

    长门文轩创作的领域比较冷门,考古和历史。他的头条就是这两个领域交叉写作,这篇是考古,则下篇写历史,交叉进行。他的成绩很好,几乎都中青云。

    大佬级别。

    为进一步学习借鉴,课后我专门关注了他的头条,阅读了他写的一些文章,对比我自己发现,我的文章真的不算文章,相较下来,只算是草稿本——简单、日常,碎碎念,心得体会,没有垂直。

    简答就是初中生的周记。

    这不是贬低自己,我写的日更文,首先就有一个完成任务的心态,写好写不好放在其次,注重的是能不能完成。

    每天写,就没时间深入研究,上下求证。

    而他的文章,一篇就能把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经历事件,主要战绩和归属原因写得清清楚楚,不仅层次分明,言语精炼,而且论据充足、配图精准。

    这样一篇文章费时费力吗?

    他只是用了几个小时,而且这时间大多是花在做图上。诚然,一图抵千言,对图的功用我的确忽视了,一般写完,草草的找一张过意得去的照片上传,哪里去考虑能不能支撑主题?

    显著的区别,就是人家当成正事来写,而我当成任务来做。

    问他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绩,他谦虚的说,可能是我比较认真。岂止认真,看他的文章,没有几年的辛苦研究,概不会达到这样的水准。

    我对头条有偏见,这偏见正如我对简书一样。

    一直认为头条的文章比较水,以吸睛为要,以增粉为矢,是一些蹭热点、弄争议的文章。

    其实不然,简书也好,头条也罢,高质量的文章处处皆是,只是我够不着而已。

    为何够不着?

    原因有二。

    其一:与我写的文章类型有关。写什么,吸引来的就是什么,而且自己关注的也是什么。这与系统给我文章匹配的标签有关,与自己平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有关,怨不着他人。

    其二:与平台推荐机制有关。看什么,平台根据喜好推荐什么。有些不喜欢的删除后,系统再也不会推荐,手机屏幕前,看到的都是同类型文章。

    这就是前文说过的信息茧房。

    在自我和平台的双重作用下,我被隔离在自己的世界里边了。

    作茧自缚。

    正如这次疫情,病毒把我驱赶到钢筋水泥的盒子里,看到的都是家长里短,而对海阔天空却是两眼一抹黑。

    幸好,昨天点开那个群,不像往常那样草草瞟一眼,而是花了时间认真去看了看。

    你关注的人决定你看到的世界。

    看疫情多,谈疫情就多,汇集到脑子里的信息就是疫情的数字和言论。

    群太多,事太多,耐心少,注意力分散。

    有用的信息不是没有,而是淹没在每天海量的数据洪流里边了。

    我昨天,看了施一公《宇宙与我们的存在》的演讲视频片段,他从一宏观浩瀚的宇宙和微观细致的细胞两个维度,阐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和渺小,一下子给我打开了一个无穷的视野。

    从前到后,我听到的就是施一公在说:灰度啊,灰度!科学家眼中的灰度,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我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主观的认知,要客观达不到。

    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的

    这里不说他是如何论述的,与本文无关。你要了解可以去搜索来看。

    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反过来又左右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就是我们呆在信息茧房的原因所在。

    如果想突破,能跳出来吗?

    可以,只要你肯。

    正如昨天,我匆匆一瞥,看到了头条作者长门文轩的分享后,然后被吸引,进而去了解,才发现在头条里还有那么一批人是在真实做学问的,也才触动我要向他们靠拢,做一个认真、严谨、负责的人(还停留在想的阶段)。

    不拒绝。

    真的,需要保持接纳的心态,包括对任何事任何人。不拒绝,是通道。

    接触一件新事物,一般都要经历四个步骤:

    1无意识,无能力;
    2有意识,无能力;
    3有意识,有能力;
    4无意识,有能力。

    这是个阶段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阶段好理解,正如原始人不知道手机一样,没有手机他根本无所谓,只要能吃饱、生存、繁衍就行。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行,这时候最脆弱。知道手机好用,但是无论如何买不起或者不会用。开始痛苦了。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但是害怕做不好。比如写作,我们知道什么是好文,自己能写,但是就是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是这项技能已经深入骨髓和血脉,下意识就能做出来。比如我们刷牙洗脸,谁还注意自己会不会呢?走到洗嗽间这样的动作自然而然发生,无需考虑自己会不会。

    这样比喻可能不太妥当。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知道的太少,经历有限,不可故步自封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小世界了。

    如何做呢?

    空杯心态,保持接纳。

    在知道的圆圈外,是飘渺无垠的浩瀚啊!

    你的注意力,也不必局限在已知的事物上,得让它有所游离,留点给未知的事物。

    注意力为何稀缺?谁需要注意力?注意力跑到哪去了?

    碎片,分散,海量……

    太多无用的信息环绕骚扰困扰我们,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只好聚焦在固有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东西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

    但它何尝又不是一种禁锢呢!

    写到这,我想到那个偷牌子的小偷,看到黄铜做成的标牌,以为是金子做成的就起了歹念。

    如果这男子说的是实情,那真是无处不在的认知禁锢了。把黄铜当成金,也不是没有。

    提升认知,改变认知,缩小认知差,从经营好你的注意力开始。

    不拒绝。

    OK!


    这是红豆范在简书的第149篇文章

    红豆的情怀

    文字的世界

    2020.03.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需要保持接纳的心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xs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