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供应链要么是预测驱动,要么是订单驱动。那预测和订单有什么区别呢?或许有人会说,订单是确定的,预测会改变;订单没风险,预测有风险等。其实,订单也会改变,数量、日期、配置都可能改变,甚至会取消。所以说,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
从供应链的全局观而言,预测和订单是一回事:一个人的订单注定是另一个人的预测。订单是供应链双方力量博弈的结果,由弱势一方来承担预测的风险。
这种力量博弈下,弱势一方被迫承担预测风险,但往往因为能力更差,没法把预测做得更好,最后造成积压或短缺,害了自己,也害了强势的一方。
当供需双方的力量比较均衡的时候,预测的风险就由双方分担。这表现在虽然客户会下订单,但要求的交期短于供应链的正常交期。比如正常交期是7个星期,客户只给我们4个星期,那剩下的3个星期呢,就只能靠预测来补齐。这意味着在原材料或半成品层面,特别是长周期的物料,我们得建立预测,提前驱动供应链来准备。在那些“订单驱动”的行业,长周期物料的预测历来是个大挑战,需求预测仍然是没法回避的话题。
预测驱动也叫推式供应链,订单驱动也叫拉式供应链。
有些人盲目推崇拉式供应链。其实拉式供应链成本更高,一方面因为客户要1个就得生产1个,要100个就得生产100个,生产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因为响应周期太长,没法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就得通过催货加急来弥补,增加了运营成本。拉式供应链的库存也不低,因为响应周期长,在制和在途库存就高[2]。要说低,只是库存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有客户订单。
推式供应链呢,因为库存风险较大,经常被视作落后、低效的代名词,特别在产品更新换代快,需求差异化大的今天。其实,推式供应链有规模效益,因为根据需求预测,可以批量生产,批量运输,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忙的时候少生产,闲的时候多生产,提高产能利用率。所以,在库存风险可控时,推式供应链是个好东西:能推的就不用拉.
实践中,供应链既没有100%的推,也没有100%的拉,每条供应链都是推拉结合,就如图1所示:先根据需求预测推到一定地步,以获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再由客户订单拉动,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并降低库存风险。从本质上讲,供应链成本和速度的根本决定性因素是推拉结合。
根据推拉结合点的位置,我们把供应链细分为四类:按库存生产,按订单组装,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设计。
在按库存生产模式,推拉结合点设在成品层面时,即按照预测来生产成品,客户需求一来就可立即满足。按订单组装模式下,推拉结合点设在半成品层面,按照预测在组件、模块等半成品层面建库存,客户订单一到,就按照客户需求来组装。而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设计呢,推拉结合点更加后移,设在零部件、原材料层面,先按照预测来准备原材料、零部件,再按照客户订单要求来生产、设计。
每个推拉结合点都有库存。凡是建库存,不管是成品、半成品还是原材料,都离不开需求预测。所以,不管是哪种供应链方式,我们都没法回避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供应链的第一推动力,也是这么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