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弟弟让我帮忙去照顾孩子,我发现五岁的小侄女特别难带。
侄女习惯不好,制定好的规则总是不遵守,这让我很崩溃。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会儿玩玩勺子,一会儿说说话,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我反复督促也不见效;她喜欢用iPad看动画片,我怕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规定晚饭后只能看半小时,头两天到了时间我喊一声就乖乖放下了,时间长了就不行了,看上两个小时也不撒手;还有,每次从幼儿园接她回家,我规定只能在广场玩一个小时,每次时间到了,她都要求继续玩,一点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埋怨弟弟两口子不会教育孩子,弟媳忧虑地说,我家宝贝在幼儿园是小标兵呢,不知道为啥回到家里就变了。
第二天到幼儿园一问,果然老师们都交口称赞:晴宝太乖了,吃饭、做游戏从来不用人管,是全班最省心的宝宝。
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在幼儿园判若两人,这怎么可能呢?
以后我咨询了一个学心理的朋友,她说这么大的孩子是相当遵守规则的。在幼儿园里,每个小朋友杯子、毛巾都有自己的编号,吃饭时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老师制订的“规则”,孩子们都能乖乖遵守,几乎没有孩子主动去破环。
为啥回到家里就变了呢?这跟家长的规则混乱有关。家长让孩子坐下好好吃饭,但是要求普遍没有那么严格,拖拉几分钟,做个小动作也不太管他,就是家长自己也会吃着饭看个手机,或者干点别的事。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中说,5—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对他们来说,道德规范是外部施加与人的,是固定不变的。在做道德判断时,他们依据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认规则不能轻易更改,但是他们更愿意用结果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解释了,在幼儿园,如果小朋友不按照规定吃饭和放置物品,结果会被老师批评,所以大家会能按规则做得很好。回到家里,凡事情讲个条件就答应了。一次次达到目的让孩子忽视规则的存在,促使他不断的挑战家长的底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说到底孩子不守规则是被家长反复训练出来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不守规则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有一位幼儿园老师说,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她曾经规定每个孩子回答问题不超两分钟。班里有个同学背诵儿歌特别慢,有次因为他一个人占用时间太长,影响到最后一个小朋友下课前被提问,结果这两个孩子下课后打了起来,拖拉的孩子因为理屈挨了揍。
其次,小时候没养成规则意识,长大后很难融入社会生活。一个人忽视规则,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到单位不遵守规章制度,在社会上不重视法律法规,不但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闯红灯遭遇车祸的,知法犯法锒铛入狱的,在动物园翻墙葬身虎口的,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养成敬畏规则的好习惯呢?
第一,明确规则并坚定执行。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要注意规则明确,让孩子正确理解,孩子的参与感越强,遵守规则的意愿度就会越大。比如,假如规定每天晚上看30分钟动画片,就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时间来执行,如果一集没演完,孩子会要求继续看,这时妈妈要抵抗住内心的纠结,坚决让他关掉电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规则不会以个人情绪而改变,有些事情是他必须要经历的,没有人会为你的情绪买单。
第二,让孩子看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要求孩子遵守什么规则,要尽量让孩子看到遵守规则的益处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否则,再多的规则也是形同虚设。比如,在让很多家长头痛的吃饭问题上,有些孩子吃饭时间不好好吃,等过了饭点或者准备睡觉的时候,肚子饿了又要吃东西。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满足他的吃,而是告诉他,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就是饿肚子。只要挨一次饿,孩子就明白了好好吃饭的好处。
第三,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首先要做到。如果你要求孩子吃饭时专心,就不要在饭桌上询问与吃饭无关的事,也不要谈论与孩子无关的话题。在孩子眼里,家长就是权威,只有家长自己不打破规则,孩子才不去试探你的底线。
第四,用他律代替自律。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一般自律性都很差,家长可以跟孩子建立约定,以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更有积极性参与约定的内容。比如,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家长可以积极监督,并规定,只要今天晚饭表现好,就额外奖励10分钟看动画片的时间。在监督和奖励面前,孩子做到自律会更容易。
中国有句老话叫“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可是很多父母都信奉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还小,这么点小事无伤大雅。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为别人买单,人最该学习的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满怀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接纳他的选择,协助他检视选择后的结果,帮他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