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说一说朗读这件事儿呢?
朗读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是陪伴自己六年的爱好,是心灵的家园,还是灵魂的避难所?是,又不全是。朗读对于我的意义太博大,太复杂了。它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青春岁月里,陪伴我走过一段又一段难捱的日子:中考,高考……在我负重而行时,给予我轻松感与安宁感。同时,它对我的意义也太单纯,太简单了,早读晚读时,忙里偷闲,大声读上几句,或是借此排解一下难言的压力,获得片刻的享受;或是由于嘴巴痒,心里痒,忍不住翻书读出声来;或是被万物生长变化的灵性感动,想在有声的表达里抒发自己的欢畅之情……
朗读对我的陪伴,始于初二,始于《沧桑无语》这本书。现在,我常想,当初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对此如此着迷呢。我仿佛是第一次看见那么美丽而古朴,沉静又飘逸的文字。漫漫的古典之情在那本小到只有16开纸的书里若有若无地飘散出来。那里有文豪巨擘、诗词歌赋,还有清风白水、柳暗花明,甚至还有废墟情结:在看似破烂的断壁残垣中去追寻其下从未中断的文脉,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不朽的生命韧性。当时的感觉就是“哎呀,这么棒的文字,我要是不读出来,那简直就是太对不起作者,对不起自己啦。”于是每天晚上六点多的晚读时间,被我改成了朗读时间,坐着读不过瘾,还要站起来读;干读不过瘾,还要带手势读……从那时起,那一本书起,我就爱上了朗读,专注而深情,不可自拔。
而后,我又在朗读中遇见了梁衡。朗读着《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在有声的诉说里渐渐清晰起来。那一位位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历史人物:辛弃疾,林则徐,瞿秋白……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面前,他们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将在我心中永留痕迹,难以抹去。
在朗读中,我还邂逅了李元洛和他的《怅望千秋》。在他默默而沉静的笔触中,我对曾经遥远而陌生的唐诗多了一份温情与敬意。金圣叹说“诗者,诗人心中轰然一声雷也。”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诗歌表面的十几、几十个字,而是诗人坎坷蹭蹬的生涯与内心巨大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是渴望登龙入仕而不得的现实存在;一方面是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的诗意存在。有多少诗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过是几个汉字巧妙的排列组合。甚至是为了考试,不得不背诵的负担,可是在当时的诗人那里却是血泪之作。有声的朗读里,我不仅仅沉醉于唐诗——它们或是随性而至的天才之作;或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之果,更重要的是,我与那些是诗人们,有了心灵上的契约,从而成了生命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若你沿着友人的理想与足迹前进,你就会看到活生生的故人。”的确如此。
而今,五年过去了,那些书还依然出现在我手边。并不仅仅是因着常读常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只要这些书在,我的心灵就有可寄托的地方。我一次次的出发,又一次次的归来。归来时,那些书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给我慰藉,给我感动。
到了高中,对朗读的爱并没有因为学业的愈加繁重而淡去、消逝。反而更加深沉而热切。朗读的地点,也从教室扩大到操场。我极其喜爱室外的朗读。对着天空,对着云朵,对着阳光,大自然的清风,鸟鸣是朗读最好的伴奏。
跑操前几分钟,拿出一本散文集或《语文报》轻声读上几句,内心就会升腾起一种巨大的感动与幸福。那些文字或是活泼如一条小溪,或是安静如一池秋水;或是热情奔放如烈酒,或是清爽宜人如甘露;或是动人如春天的树林,或是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我的心跟随着这些文字或是翱翔于秋日的云表,或是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我相信,文字是有灵性的。我曾在高二时,在操场上手捧《语文报》,朗读《槐花约》一文。朗朗晴空下,我为泰山中天门盛开得如火如荼的槐花的盛大气象所感染,为文中作者与故人重逢的欢悦而欣慰。只是不知道,那篇文章是节选的。上周,我意外地读到它的全文。时过境迁,人世匆匆的苍凉之感,立即扑面而来。也许在高二时,这些文字知道我还没有离别的伤感与故人远去的无奈,所以它只节取了盛大的花事和重逢后的欢欣供我沉浸其中。而今两年已过,再读全文,我已不在山东,那个文中所言的“情谊之地”,而远在上海,心中的思绪早已北飞千里之外。更重要的是,那时我的朋友还都在身边,绡绡,振德,周连振……而现在,我们早已天各一方,这与文中作者同行者离去的伤感是一致的。
又想到,曾经读文章有多少次是在《语文报》上啊。现在的我是多么地怀念那墨灰色的报纸。握在手里轻轻的,但在心理上的重量却是无可比拟的。时至今日,我还是不经意地想起其中背过的句子,然后去手机中百度得出原文。只是,与报纸相比,五寸多屏幕的手机握在手里虽然是沉甸甸的,但是却少了那一份心灵上的重量。
朗读是一件纯粹的事,无关分数,无关成败,无关名利。它也许是生活的一种状态——诗意地栖居,创造出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也许是心灵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朗读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它更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心中那股难以自己的冲动。
如果将朗读比作一棵树,那么我们的任务并不在于分辨这颗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并不在于观察这颗树是适合做椽子,还是拐杖;也不是看它哪里长得茂盛,哪里长得稀疏;而仅仅是眼睛盯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它剪春裁秋的气势,为之倾倒,为之喝彩。
人总有一些本心的东西需要守住,只有守住这些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我们的精神才能有所引领,我们的心灵才能处于自足的状态,在分数与考试,房子与车子中存留一片静朗的天空。
在高中时,面对学习,面对作业,曾经有同学问我,“苏莹,你读这个有什么用呢?”是的,它没有用,用时间来朗读,不如做一道数学题来的实惠,不如背几个单词来的实惠……但我始终认同作家迟子建的一句话“艺术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却能给人的心底带来安宁和幸福!”同样的,朗读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却能给人的心底带来安宁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