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情绪创造人生,消极的情绪消耗人生。保持健康的情绪,从现在做起,克服悲观与消极,倡导乐观与积极,获取生活与事业的成功。让你的为人处世随着你的心态改变而改变。
阳光雨露下的花作业:
(1)复习教材有关睡眠与梦的内容,牢记科学视野下的睡眠和梦该如何解释。(2)多读几遍郭念锋教授的那段话(是老版教材的内容)。
(3)常识着按我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要(释梦)。祝大家周末快乐,好梦连连!
黑夜飘渺的梦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种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一)睡眠
1.人的一生大约有l/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对睡眠的研究。近几十年来,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客观指标,获得了重要的成果。
脑电波的变化有如下的规律:(1)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是波幅较小的β波;(2)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3)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波。
2.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2)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叫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4)当大多数脑电波呈现波时,睡眠就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且前半夜长、后半夜短。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
3.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
4.此后又会重复上述睡眠的四个阶段,第四个睡眠阶段结束之后,又会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而且时间会比第一次长。直至最后一次可长达1个小时。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不过,随着黎明的渐渐到来,第四和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5.睡眠的功能:①睡眠可以使机体恢复机能,因为身体和大脑在睡眠中可以得到休息,从而恢复其功能。但是,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可以通过训练而缩短,关键是睡眠的质量。②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睡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动物在黑夜都要睡眠,人在黑夜也不必觅食、预防凶猛野兽的伤害或从事其他活动,因而易于保存能量。
(二)梦
1.通过仪器能够监测人的睡眠过程,例如,用脑电仪提供的脑电波的变化,或以眼动仪测定的眼球运动作指标,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并对做梦进行研究。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动仪会监测出眼球出现了快速的运动,如果在眼动活跃的时候叫醒睡眠者,他通常都会报告说正在做梦。研究发现,睡眠中人人都做梦,只是醒来以后有人记得起,有人记不起自己做过梦了。
2.梦的内容可以包括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物理引发的梦,如夏天有凉风吹来,引起做梦跳降落伞了;蚊子叮了一口,引起被刺伤的梦境等等;也可以是心理引发的梦,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可以是机体的状态,生理引发的梦,如饿了或冷了,引起吃饭、掉进水里了的梦等等。
3.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即梦中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与原来无关的其他的思想、行为或情景。
4.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防碍人的休息,梦的内容也不是别人给你带来的某种信息,更不是吉凶祸福的预兆,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
(1)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进行梦剥夺,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开始被试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睡好觉,心里觉得不塌实;几天后被试者就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在几天梦剥夺之后让被试者好好睡一觉,让他随便去做梦,醒来一切症状就都消失了。可见,不让做梦反而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2)弗洛伊德(Freud,S.)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人的一些冲动或愿望不符合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不能得到实现,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在睡眠状态下,由于意识的控制能力降低,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这些冲动和愿望便会以改变的形态在梦中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梦是在现实中被理性“控制或化解”的焦虑情绪在睡眠状态再度活跃,激活部分皮质细胞,促使人想象出以焦虑为色彩的梦境。……梦境内容是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想入非非,不具现实意义,而梦中的情绪才具有现实意义,释梦的临床意义是通过对梦境情绪的分析来发现梦者觉醒时被意识所掩盖的情绪。
————郭念锋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2018-07-29(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45/90)觉察情绪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也没有必要消灭,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
要根本地疗愈内在创伤、恢复人格平衡,有三个阶段需要经历,也可以说是不可省略的三个步骤:觉察、接纳、转化。
第一阶段:自我觉察。觉察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每一次情绪升起时,觉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内心有着什么担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那个恐惧被他人触发,使得我们开始害怕,开始延伸出许多愤怒、伤心、紧张的情绪,然后才会驱动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我们害怕的事情发生。
那份恐惧,多半源自过去的伤痛,是需要疗愈的。也许是今生早期童年的;也许是前世的经验,我们并不记得。无论是否记得恐惧的根源,都可以进行疗愈,帮助恐惧释放。
举例来说,当你要求某人要多陪你、多关心你的感受时,这就是个「为避免恐惧而做出的行为」。此时可以觉察看看:为何自己会有这样的行为,内心深处在害怕什么?是害怕被遗弃?害怕不被爱?或是害怕没有安全感?
无法觉察自己的人,就会不断的重复体验以上的痛苦情绪。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在未觉知的无明之中,我们会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自然就会创造相同不变的命运;未觉察到的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然而,一旦让觉察照亮内在的恐惧,从内在疗愈转化、进而改变外在行为,生命的剧情就会开始改变。
命运为果,内在是因。直接改变外在的人事物往往徒劳无功,只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或创伤,才是从根本转化生命的方法。也因此,自我觉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一旦有了觉察,你就等于开启了疗愈之路,生命也将因此有更多可能性。
第二阶段:接纳。当我们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时,切记不要批判,如实地接纳它
批判与谴责非常容易在觉察之后产生,因为我们都希望不要痛苦、排斥痛苦,往往觉得恐惧、负面情绪这类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是不好的,而面对它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批判。
觉察到恐惧后,很容易忍不住批判,认为这些恐惧是不好的、不应该存在,要赶紧除之而后快。
然而,越多的批判,常常越无法让恐惧与情绪消失。所有恐惧与情绪,就像一个受伤胆怯的孩子一样,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这样太胆小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好糟,勉强自己表面上忍下来,但内心还是害怕得不得了。
同样地,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下来,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日后又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
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接纳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
接纳,是「拿掉所有的应该或不应该」。「应该」与「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思考,在爱与接纳的角度来看,则是容纳一切,没有好坏对错的二元想法,不做切割。
容纳一切,当然也就包含我们所面临的恐惧、伤痛、情绪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来负面的东西,是为了帮我们找回内在的爱与力量,其实无法区分好坏。它们只是此时此刻,你的状态之一。
2018-07-29(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45/90)觉察情绪第三阶段:转化。当一个恐惧或伤痛已经被觉察,也被接纳之后,就可以来到第三阶段
放下因为这份恐惧所形成的旧模式、重复的行为,重新选择新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个阶段也包含「放下」。
放下,谈何容易。人是有惯性的,因为需要安全感。用过去的模式过生活,虽然不见得舒服,但至少熟悉、可预测,较不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为了这份安全感,我们往往紧抓着一种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惯性来过生活。
所以,生命常常安排一些意外,来帮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生命模式。意外往往措手不及,连预防都没办法,只能当下立即做出改变。意外多半是为了促使我们改变而发生的。
但如果我们已经觉察到自己需要转化了,我们便有了“自觉”,人有了“自觉”就不需要由意外来逼迫我们行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