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哲思想法
200年前的渴望,今天依旧

200年前的渴望,今天依旧

作者: 八月火媛 | 来源:发表于2020-01-29 13:15 被阅读0次

    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朦胧含蓄,情入山水,意出胸怀,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之美,是作为国人的我们深以为傲的。以此相比再来看国外的诗歌,就觉得流于直白,缺少韵味,我到更愿意将国外的所谓诗歌看成一篇篇短小的随笔或散文,不过是句式上有些规定模式罢了,这样一来的阅读感觉就很相得益彰了。

    济慈、拜伦、雪莱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最具盛名的三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很多诗歌在欧美都备受推崇,不过对于长期受中国古诗词熏染教化的我们来说,就会觉得不过尔尔。不过如果你的打开方式正确,你会发现他们的诗歌多了一层我们现在惯常所说的‘烟火气息’,于日常事务中生发出的感慨、无奈、呐喊……呈现给我们喜、怒、哀、乐的人世‘烟火’。

    济慈有一首诗歌《致久困于都市的人》

    (To one who has been long in city pent)

    久困于都市的人

    最渴望见到朗朗晴空,

    天空开颜,祷告者畅快地呼吸,

    蔚蓝的苍穹满是笑颜。


    谁能比他更快乐,带着一颗满足的心,   

    倦了就躺在起伏的青草中,

    偎在逸乐的地方,尽情阅读

    优雅的故事,讲述一段苦恼的爱情。


    傍晚他回到家去,一面仔细聆听

    夜莺歌喉嘹亮,又不住地瞭望

    云朵灿烂溢彩飞向天际,


    他哀悼一天竟这样匆匆流逝

    仿佛天使坠落的泪珠,

    从清明寂静无声地陨落。

    看到,听到这样的诗歌,你是不是需要擦擦脑门上那刷刷滑落的大大的黑线?!这就是英国本土鼎鼎大名的诗歌作家的作品吗?估计我也能写出来…… 是呀,这首诗歌超级短小简单,不过如果你仔细地了解了诗人生活的大背景,你就知道这质朴的语言背后是一颗非常非常渴望而又无奈的心,你就释然了。

    济慈,拜伦,雪莱都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诗人,这首诗歌写于1816年,那再让我们捋一捋,这一时期,英国在发生什么呢?是一场改变英国,改变人类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以级数方式进步的运动——工业革命,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致命的环境污染问题。英国BBC公司曾经拍过一部迷你电视剧《南方和北方》。这部剧是由英国作家伊丽莎白 盖斯凯尔的小说《南方和北方》改编的。小说的大背景就是工业变革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少说描述一位生活在繁花似锦的美丽南方的牧师的女儿,在极不情愿的方式下来到英国北方,那里正是工业运动兴盛的地方,但也是棉纺厂里机器轰隆,天空灰暗,环境和生存状况问题多多的地方。女主从最初的不解和对立心态,到最终跟随这种社会进步的步伐(我觉得吧,主要还是因为在北方找到了真爱——也就是在北方从事棉纺工业的男主,爱情的力量呀……)。

    我记得这部电视剧开始就有着非常让人震撼的对比镜头: 美的如诗如画,犹如爱丽丝仙境的南方小镇,一直在女主的心里,梦里萦绕。当她在灰暗的天空下,穿过灰暗的街道,打开棉纺厂工作间的大门时,无数台棉纺机轰隆着,咔嗒着,漫天棉絮在空气中弥漫着,飞舞着,工人正垂首工作着,不仅剧里的女主,屏幕前的我也同样被震撼了。这就是二十世纪英国治理雾霾的由来,你可想而知,后来的英国政府为环境治理有多头痛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渴望晴空万里,渴望阳光满溢,渴望芳草碧连天,也就再好理解不过了。其实对于当下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城市里太多的高楼大厦,太多的商店、购物广场,太多的生活无奈……,灿灿暖阳,依依碧草,云卷云舒,万里晴空,一样是我们渴望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0年前的渴望,今天依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vv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