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针对管理人员做了个测试:相比去年,你的收入增长百分之几满意?
喜闻乐见的话题,迅速有了答案:最低10%,最高50%。
没有一个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也没有离谱来不像话的数据冒出。
是问题限制了思考的方向,还是大家都在践行“务实”的企业文化?
如果让你来回答,多少满意?
满意,一种感觉而已。
企业员工来感知,称作员工幸福指数。
在一个企业就职,理想状态是:工资收入和付出成正比,福利待遇比较优越,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制度很人性化,同事关系无比融洽。
不错吧。
就算那样,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的,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一个指标,权重极高:收入增长。
物价增长,消费增长,是这个时代人人面临的压力;品质生活,又是人人向往享用的红利。
看起来矛盾,实则体现了自然法则:物竞天择。
进化推动改变,改变包含增量,增量预示富足。
需求增长倒逼员工收入增加,支出倒逼企业利润变高。
恰恰这点,难上加难,却是幸福与否的关键?
可以容忍严格的制度,可以淡漠同事关系,可以不奢求工作氛围。
但工资要加。
看,柴米油盐酱醋茶得购,生存必需;车贷房贷要还,高质量生活标配;儿女教育万万不能耽误;老人医疗往往迫在眉睫。
就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也会捉襟见肘。
诱惑实在太多,压力山大。
上月底,办事处内勤给我发微信说,能不能提前几天发工资。九月一号孩子要开学了,需要凑学费。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状态。因为经历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
只有卡内永远躺着半年以上生活费的,不一定知道其中的苦。
员工的幸福感看起来是来自收入增长,本质是在平平淡淡维持生活现状,奢求一点点的话,提前消费“日益增长的美好愿望”,获取更大的自由度,仅此而已。
回到开头的问题,增长多少满意?
综合30%左右。测试结果与据说调查的数据基本吻合。
任何老板看了这样的“刚需”都会冒汗。
员工要满意,收入增长30%,企业业绩得增长多少才能聚在锅里,分到碗里呢?
至少5%吧。(行业不同各个不同)
当你增加工资的念头闪过后,有没有再进一步思考,公司的利润从何而来?怎么来?
如果按部就班,会是什么结果?
我们看到了多少企业,不扩充产能,不投入迭代产品,没几年就消失了。这是不是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三年的原因之一?
不谈增长的企业一定是有问题的企业,没有增长做支撑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
拼命增长,往前跑,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们理清了个人需求,企业的必然选择,是不是有了唇齿相依的丁点珍惜。
如果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把增长目标定下来,把其中的道理讲明白,员工知道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
那,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不会高一些?
那,在本职岗位上,会不会乐于改进,开源节流?
那,岗位之间,团队之间会不会多一些理解与支持,让效率飞起来?
那,一线员工可以使用的资源是不是更充分合理,听见炮声的人直接呼呼炮火?
虽然出发点是在关注自己的幸福指数,何尝不是企业之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