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
初六(鼎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盈”:本义为充满,引申为丰满、足够、溢出等义。
“缶”:瓦器,为古代的一种酒具。
“它”:“蛇”的本字,后引申为指虫蛇类害虫及别的、其它的等义。
这句爻辞分为两句,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作者首先说:“有孚比之,无咎。”有诚意地与人亲近没有过错。这是在讲大道理,相当于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说“多读一点书没有错”一样。但孩子可能听不进去,还需要说具体一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才听得高兴。这句爻辞的后一句就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作者举了一个例,说如果你诚心诚意地给别人献上满坛满罐的美酒、美食,那么到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助你度过难关,使之化险为夷,转险为安。
爻辞所说的“盈缶”、“有它”都是比喻,不要看成实象。将这句话改成“雪中送炭,终来有虎,吉。”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意思一样,就是指诚心助人就会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真心帮助。以此,初六爻爻辞可译为:
“心怀坦诚地与人亲近,没有过错。有诚意地帮助了别人,在你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度过难关。”
注意作者的教育方法并不是从道德观念立论,而是从利益的角度发挥,这种教育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史记·秦记》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秦穆公丢失了一匹好马,被住在岐下的三百名野人捉住并杀死吃了,官吏捕获他们后,要依法严办。秦穆公说:“君子是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了好马的肉而不饮酒,会伤人身体。”于是赏好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这三百人在秦军与晋军交战时,都要求参军,当穆公被晋军围困的紧急关头,正是他们冒死冲入晋军的包围圈,救出秦穆公,并反败为胜,活捉了晋君。这则故事就是本爻辞所说的“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的例子。
初六爻爻象为“ ”,《鼎》卦卦象。鼎是古代的烹饪器具,故有“有孚盈缶”之辞。鼎三足而立,象征稳定,所以说“终来有它,吉。”
六二(旅 ):比之自内,贞吉。
这句爻辞好理解,大意为:“亲近自己家族内部成员,要认识到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局。”直译出来不符合现代的语法特点,可译为:“要认识到能够与自己家族内部的成员和睦相处,就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这段爻辞说的是要搞好家族内部的团结。
六二爻爻象为“ ”,《旅》卦卦象。甲骨文“旅”字像人列队在旗帜下有序行进,其有组织、有纪律性是内部成员亲密团结的结果,故有此爻辞。
六三(晋 ):比之匪人。
“匪人”:行为不正的人
六三爻爻辞大意为:“亲近行为不正的人。”
这句爻辞是一个半截句,只说了这种行为,而没有说是好是坏?为什么要这样做?其言下之意应当结合爻象来理解。
六三爻爻象为“ ”,《晋》卦卦象。“晋”字的甲骨文是以箭投壶之象,会插入内部之义。故六三爻爻辞大意可译为:
“亲近行为不正的人,是为了以自己的真诚感化他们。”
六四(剥 ):外比之,贞吉。
六四爻爻辞直译大意为:“对外族的人也亲近,要认识到会带来完满的结局。”
得人心者得天下,与外邦亲近团结,正是本族强大的过程,故“吉”。
六四爻爻象为“ ”,《剥》卦卦象。“剥”就是剥夺的意思,对外邦的亲近正是削弱对方的势力。譬如商周之争,周族亲近团结商族原下属邦国就是对商族势力的削弱,对自己力量的壮大,故有此爻辞。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挑,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作者这几段爻辞正是在教导王子们做这种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买卖呢。
要善于表达心中的善意
九五(观 ):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这段爻辞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显比”。“显”即显扬的意思。“显比”的意思是说:我们不仅要心怀仁爱之心,还要将这种与人亲近的良好愿望宣扬出去,让对方知道。如何宣传出去呢,作者接着给王子们举了一个例子:“王用三驱,失前禽。”
这句话来源于一个政治典故。椐《史记·殷本记》记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吾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这段记载说的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成汤当年取代夏朝时的事。说他出游时,看见猎人捕鸟的方法是四面张网,欲一网打尽网中之鸟。他就让猎人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一面,并说:欲往左面跑的就往左面跑,想往右边逃的就往右边逃,实在是不要命的就来这里撞老子的网。“王用三驱,失前禽”就是说的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接着在第三句中解释道:“邑人不诫,吉。”
“诫”是戒备的意思。“不诫”就是无限信任。“邑人”指国民。所以,“邑人不诫,吉”的大意为:“民众不对君王产生戒备之心,就可以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这句话是“王用三驱,失前禽”结果,也正是“显比”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易学一般不这样译,而是将“王用三驱,失前禽”一句译为:“君王在田猎时,只从左右后三方合围,放开前方不围,以作为猎物的生路。”这样译的依据是《汉书·五行志》中的一句话:“田猎有三驱之制”。
三代时期可能的确有这么个制度,也不排除其制度源自于成汤的可能。如果这个制度是真实存在的话,应当说是十分科学的,因为,能够逃跑的一定大多是些健壮的禽兽,这就使得其种群的繁殖能够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或者说,被捕食的大多为本应该淘汰掉的老弱病残者。
如果单单从“王用三驱,失前禽”这七字的字面意思上看,这样译也是说得通的,因为“三驱”这两字既可能理解为“向三个方向驱散、驱除”,也可以理解成“从三个方向往中心驱赶以合围。”但如果这样译的话就会有两个问题:
一是显不出这种行为的优越性来。因为如果“田猎有三驱之制”是一种制度的话,那么就应当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你王者也遵守当然是应当的,最多说你没有搞特权,而特权什么的与《比》卦的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作者又何必在这里说这样一件“应该”的事呢?
二是理解一句话应当结合前后文来分析。前文说“显比”,重点是一个“显”字。后文说“邑人不诫,吉。”重点是“不诫”。既要符合“显”的用意,又要达到“不诫”的结果,大家看在“成汤的故事”及“三驱之制”之间,哪个更符合作者的本意些呢?
毫无疑问,成汤故事中所说的“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吾命,乃入吾网。’”的话是十分符合的。“去其三面”后说“欲左左,欲右右”,就是这段爻辞中说的“三驱”。而这个故事本身与姜太公钓鱼的把戏一样,是在“显”:作宣传,也的确可以达到“邑人不诫”的目的,至少成汤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这么个愿望。
或者说这类故事的主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向民众传达一个信息。姜太公传达的是“商命己尽,来帮忙灭商的神仙到了”的信息,而成汤传达的是“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的信息,也就是说成汤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顶点,对飞禽走兽都如此仁义,对民众当然会倍加关怀的信息。诸侯们的话正说明了成汤的信息传达得很成功,因为“邑人”己经“不诫”。传达这种信息也就是本爻辞中所说的“显比”:把本来就有的善意以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出来,甚至放大一些。
这类小把戏纯粹是为了政治宣传,其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你想啊,国家要是也这样收税:你愿交的交,不愿交的不交,实在是硬要交的我就不客气地笑纳一点点,成汤怕早就真的成了“汤”,成了清汤寡水的“野菜汤”,又哪里来商朝五百年的江山呢?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类故事看得太真。但政治家都爱玩这些小把戏。实在说,这些小把戏也的确很管用,常常把老百姓哄得很开心。作者在此就是在向受教者传授其技巧。以此,九五爻爻辞可译为:
“要向民众显示自己亲民的思想。为王者的行为可效法成汤网开三面的捕鸟方式,让民众感受其仁爱之心。国人相信君王的仁爱而不对其产生敌视的戒备心理,就能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成汤的做法的确是在耍把戏,作者在此也的确是在教王子们耍这种把戏,但这段爻辞的中心意思却是“显比”两个字,而不是这段故事。或者说,作者想说的是我们不仅要有“比”这种善行,而且还要把心中的这种善意传达出去,让大家知道,接受。后面的故事不过是举例说明如何传达此善意而己。不能因为故事是把戏就不相信他们的善意,或者说这个故事是需要有其内在的价值作为支撑的。换句话说,如果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民生、民权的问题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能够进一步把领导人的这种善意宣传得深入人心不是更好吗?不是可以消除矛盾而和谐吗?不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吗?而且这类宣传有时还真得耍一些小手段才行,因为人的处境及理解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当领导的要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要做一个三个磨子也压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
二是该爻辞中“王用三驱”的“王”字的使用,他不是指典故中的成汤,而是“比之自内”、“比之匪人”句中的主语。它与《师》卦中的“王三锡命”中的“王”字一样,清楚地表明了《周易》的真正主人是以王作为对象的,表明了《周易》就是一部为王者的法则。
九五爻象为“ ”,《观》卦卦象。“观”就是观察之义。自己的善意不能仅仅埋藏在心中,还要将其显现出来,让大家观察、理解和感受,故有此爻辞。此爻辞应当算是一则标准的形象广告创意。
心慈却不能手软
上六(比 ):比之无首,凶。
“首”:头。
上六爻爻辞直译大意为:“亲近的人没有头,将有灾难。”
这句爻辞是什么意思呢?要结合爻象及卦辞来认识。
上六爻爻象为“ ”,《比》卦卦象。上六爻处《比》卦之极,象征最后来到的人。君王向全体民众显示了自己与民亲近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被其感化,还有一些人姗姗来迟,因为他们实在是心不情愿,实在是心有不甘。来亲近君王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来。为王者一定要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不能因为要表现自己的仁义之心就手软,该杀头者要杀头。卦辞说“不宁方来,后夫凶。”这个“无首”者说的就是这个“后夫”。
《韩非子·饰邪》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防风之君是禹手下的部族首领,赴约迟到,正是那个活该倒霉的“后夫”。以此,上六爻爻辞可译为:
“本想团结的人却顽固不化,姗姗来迟,可杀一儆百以为戒。”
上句爻辞说要“显比”,要耍“王用三驱,失前禽”的把戏,但这个小把戏是用来唬弄人的,千万千万不要唬弄了自己。或者说所“显”之“比”是外在的形象,心肠却断断仁义不得,该出手时就出手,菩萨心肠当不了盖世的英雄。这句爻辞就是作者怕受教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写的。老子的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深得这句话的真传。
《周易》爻辞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作者往往正反述说,左右相顾,生怕受教者错误地理解了其意图而走向极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