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死屏了,丢失了不少的数据、照片、文章、联系人,损失惨重,顿感失落。两天以来,电话微信少了很多,也就多了些闲暇和寂寞的时间。人总是闲不住的,于是只能看看书,到草林中散散步。
在书中你可以静静的与作者交流,不用那么急迫,作者躲在角落里沉稳而淡漠,根本不在意我的存在,我只好主动去向它询问,看看它在干什么想什么。突然,我看到了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王参元,身为进士,“家有积货”,“好廉名者,皆畏忌”。柳宗元说:“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始闻而骇,中尔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人家是高净值的富裕之家,一把火烧的家徒四壁,还幸灾乐祸的,将本来是安慰惋惜的信,改写成了祝贺的信。这是什么人呀,当然柳宗元有他的善愿,希望王进士不要有让别人畏忌的东西,好出山为国家效力。王进士居然一己之力,弄了个高净值,也不是善茬儿,不让人畏忌也很难。
我还看到了房龙的《宽恕》,房龙代表作还有《人类的故事》。我看得只是《宽恕》的序,房龙把1千多字的“序”写的像史诗,又是大结构的故事。“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高墙。但他们陈尸石崖下,白骨累累。”“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人们用石块,将先驱者杀死。后来灾难发生了,人们被生存所逼离开了山谷,发现了先驱者留下的路标,“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这样的故事发现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他希望将来不再发生了。
我还看到了罗素。罗素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堪称完美的人生。他活了99岁,一生娶了五任妻子,写了72部书。上大学开始读数学,三年后转读哲学。26岁就完成了第一部具有开拓性的《数理原理》。他是数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在所涉猎的领域,均有崭新的建树。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唯一位由哲学研究获得文学奖的诺贝尔得主,可见罗素的人文情怀。95岁完成他的最后一部书‘回忆录’,有几篇很小的短文,足以覆盖所有人的生命和情感。如《我为何而生》、《论老之将至》。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论老之将至》,罗素讲的是如何才能不老。他说首先你要选择一个优秀的基因,他出身贵族祖上而且长寿;二是专注自己的兴趣。如果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从中感到仍然精力旺盛,活多少年就是纯粹统计学情况。从心里角度讲,需防止二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应该放眼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做点什么的事情上。二是避免依恋子女,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他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人类因幼稚期长而难以做到象动物一样放飞自己的幼子。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来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恰当适宜,且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人们,会有幸福的晚年;只有在此范围内,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地得到运用。
克服年老恐惧最好的办法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象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的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
罗素还特别强调人道主义与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快乐的源泉。罗素说思想自由有三大障碍,一是教育,被迫输入了授教者的偏见;二是宣教,多数人会受到荒谬的观点骚扰;三是心为形役,迫于经济上的压力。
柳宗元、房龙、罗素三个人毫不搭边,有些共同的特点,真实、独到、善愿,思想深邃,持有批判精神。
手机里那些东西,与大师的思想和力量实在无法做比。懊悔消失了,倒是有了一种倍感的轻松和忘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