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口齿清晰、声音饱含沧桑、头发蓬乱、身着油垢衣服的流浪汉,因为抖音成为了网红,被许多人热追热捧。热烈追捧不仅仅只限于网络,而且深入到了“流浪者”的现实生活。
他是一个特殊的流浪者。正如他本人所说,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两件事,一是捡吃的,另一件就是读书。如果仅仅这位流浪汉是成为网红倒没什么,因为这个时代成为网红并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然而,他竟然还被一些人尊为“大师”、“国学大师”。“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庙堂”的雄文,广为流传。一时间,似乎全国各地的崇拜者、慕名者、好奇者都聚集到了上海这座繁华的让人迷幻的大都市,聚集到了这位被尊为“大师”的流浪汉身边,采访的,约谈的,拍照的,握手的,要求演讲的,建议去学堂讲学的……应有尽有。
这似乎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说有趣,一方面是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强烈的“大师”情结,人们依然在呼唤各种各样的大师。另一方面,“大师”好像并不缺乏,而且很容易就成了大师。比如,这位流浪汉,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一顶“大师”、而且是“国学大师”的桂冠。他的这顶大师桂冠不是来自官方或什么机构的尊崇,而是发自网民内心的真诚授予。为什么网民会如此地尊他为“大师”呢?因为他不仅熟读《诗经》、《左传》、《战国策》、《三国演义》等国学古籍,且出口成章,而且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政治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确实惊倒了许多人。于是人们尊他为“大师”。
然而,如果他如此这般就能够被人们尊崇为“大师”,这“大师”是不是有些廉价了呢?从学问、学识而言,有他这样水平的人,无论是在“江湖”还是在“庙堂”,虽不能说“多如牛毛”,但起码可以说“多的很”。不说别的,就说在简书上游荡的千万大军中,就有不少这样深藏不露的“大伽”。谁能说简书里没有那种默不作声的“龙虎”之人,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吗?
说有趣,还在于这位流浪汉凸显了个人自由意志的价值,凸显了个人选择、个人自由的意义。一是他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成为了大众的价值选择和追求的时代,他能够坚定地选择这样清心寡欲的极简生活方式;二是他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依然能坚定地以书为伴、爱书如命,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认真读书,做备注,做笔记,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三是他能够在众人的热捧之中,依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依然坚持过他认定的这种流浪的生活。从这些方面看,他确实是一位得道的有“仁心”的“修行者”,或者说是一位“智者”。我想,他成为网红的价值,应该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什么国学,什么大师。
说有趣,还在于这位“网红”追随者的热闹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无知、无趣、傲慢和专断。反观我们的围观者、追捧者,却显得有些无知、庸俗,甚至武断、专横。我们有些人不是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不是尊重他人自己的人生选择,不是尊重一种无害于社会和他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而是试图以一种自认为合理、或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去要求人。比如,那位流浪汉不愿被人说自己有多大的学问,并不认为自己看点书有什么了不起,但我们有些人却认为了不起。因此,他便说,他边流浪边看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这个时代大家不爱读书、不读书了,所以读书就变得稀奇了。他还说,他不喜欢被那么多人围观,不愿意面对那么多人演讲。可我们有些人,却偏偏要去围观,偏偏要求人家演讲。他还说,他不想改变现在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们一些人却总想“做好事”,要帮人家改变原有的生活,仿佛只有他们认为好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他还说,他的银行卡里有十万块钱,他每个月还要2000多的工资收入,他可以过上这种“流浪”的“贵族生活”。而那些围观者呢,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能够拿着工资去远方流浪吗?可是,我们有些人却不这么想,他们总认为,有诗就有远方。
孔子盛赞他的学生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也许,流浪汉沈先生就是21世纪的颜回吧。
一位流浪汉成为网红,成为一位热门人物,让人思考的东西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也很多。我觉得,尊重人的意志自由,尊重人的自主选择,尊重每一种无害于社会和他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过一种自己认为合适的生活,而不问这种生活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
庄子说:如果是鱼,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然而,我却要说,如果是鱼,想相濡以沫就相濡以沫;想相忘于江湖就相忘于江湖。
让喜爱流浪的人有流浪的自由,让喜爱居于城市楼房的人有安居于楼房的自由,让有诗有远方的人有去远方的自由,让深居简出的人有做“宅男宅女”的自由……只有自由,没有三流九等的高下,没有等级制的尊卑贵贱。
这也许就是这位流浪汉沈先生成为网红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