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1》影评系列之一——五美与她们的原生家庭 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关关:
保守,说话做事有分寸感,不逾矩,不冒险。她拘谨的讲话腔调,她保守的穿衣风格,她的察言观色,她做事分寸的拿捏,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在《欢乐颂1》中,她的目标就是通过年终考核,转正。她没日没夜的加班,周末开越洋视屏会议,累的睡着在马桶上;她在唱片店对赵医生“一见钟情”,却不敢主动走上前;她熟谙职场之道,不与同进去的实习生联名群发邮件举报米雪儿。
这样的关雎尔生活到处是条条框框,她过的束手束脚。这样的她也许可以很平顺,但却不开心。她的人生似乎一眼可以望穿。
关雎尔是《欢乐颂1》中从始至终成长变化最少的一个人。
1.控制与爱不能同时存在
为什么小关是《欢乐颂1》中成长最少的那一美?
因为看似幸福的小关有个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妈妈。这种控制为小关加上了诸多的条框,过早的设定了人生的边界,且不允许越雷池半步。如果说没有被控制设限的人生半径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不断延伸的话,小关的人生半径过早地被斩断,人生之圆过早的闭合。在《欢乐颂2》中关关内心觉醒,开始大胆尝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关于如何走出父母的控制,又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再论。
大学毕业已经参加的工作的小关,穿什么衣服妈妈要过问,几点回家妈妈会查岗,更不用说恋爱婚姻这样在妈妈眼里大过天的事情。她以探望为名,悄然为女儿安排相亲,我们可以猜测的到,关妈妈的生活重心完全倾斜在女儿这边。这是“控制”不是“爱”。控制与爱不能同时存在。父母一旦开始控制,他们爱的不再是孩子,是他们自己的控制感与掌控欲。
为什么要控制?为什么父母天然认为他们对孩子有控制权?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显而易见,在关妈妈的意识里,认为女儿是她的附属,是她生命的延续。
你,既然是我的附属,我们之间就没有界限可言,我可以完全走进你的生命与生活,来管理、监督、处理你的一切,就像对我自己一样;
你,既然是我生命的延续,你就有义务来代我完成我未实现的理想,未竟的事业。
多么合乎逻辑的推理,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
若孩子顺从,并且完成的很好,对不起,这不是你的成功,不是你能力强,是我的基因好,是我为你指出了这条光明大道,听我的没错,功劳记在我的普上。孩子功成名就,最高兴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孩子小有成就最有成就感的却是父母。
若顺从,但完成的不好,此时,控制型父母们会有极大的自我破碎感: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干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这么不争气的孩子?我要是有你这样的条件,一!定!比!你!做!得!好!
2.恐惧与爱不能同时存在
若不顺从,控制型父母会即刻丧失控制感,升起“恐惧”。
恐惧什么?
恐惧孩子过不好自己的人生:生活多艰,命途多舛,我一生磕磕绊绊,受过那么多罪,吃过如此多苦,用血与泪总结了深刻的教训,我不想我的孩子再重抄旧路,重蹈覆辙,我为你安排好的道路你竟然不走,你的人生要怎么来过?
恐惧与爱不能同时存在。在恐惧升起的那一刹那,你对孩子的爱已然消失,你沉浸在自己的恐惧里不能自拔。
每每遇到这样的父母或是自己升起恐惧之时,我总会记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这首《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3.心理也有边界
什么是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如果把两枚有壳的生鸡蛋放在一起,它们始终会是两枚独立的鸡蛋,无论在哪,它们都是按各自原本的样子存在,因为他们有"壳"这个边界在;如果去除了蛋壳,只要一靠近,就可能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想明确的分开,就非常的困难。
控制型的父母们就非常享受与自己的孩子紧密缠在一起不分开的“幸福”,关妈妈以及《欢乐颂2》中小包总的妈妈都是典型,她们把自己人生幸福与儿女的生活捆绑在一起。
是的,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的确是一件既重要,又美好的事情。这个阶段,就是胎儿和婴儿时代。在这个生命的初期,婴儿与母亲共生在一起,此时的婴儿觉得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是“二合一状态”,不分你我,婴儿吃喝拉撒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赖母亲来完成。但是,随着婴儿逐渐长大,独立意识萌发,开始学说“我的”“你的”,他们察觉到另外一个人的存在,这时就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边界意识的文化中,我们的父母们从情感到“面子”,从里到外都不愿意与孩子树立边界。我们认为,界限和清晰意味着亲密感的完全消失;确实界限,就是被抛弃。我们的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的分离,自我心理边界经常模糊不清,比如孩子虽然长大了,有了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但是父母们仍然担心害怕孩子做不好、学不好、生活不好,就像关妈妈,担心成年的关关照顾不了自己的生活,千叮咛万嘱咐关关要按时吃饭,准点睡觉。
于是,他们过度地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包办饮食起居,监管学习,为孩子规划未来,强行干涉孩子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找谁结婚,他们以为这样做便是对孩子负责,便是母爱或是父爱的表达。
父母心理边界模糊,随意突破界限,闯入孩子的私人空间,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粗暴干涉孩子。事实上,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的情绪,并随之创造出各种方式来对抗。
4.有边界的爱
有了边界意识,我们就会明白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你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有了边界意识,作为父母,在学着放下“控制”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被孩子抛弃的感觉,也不会觉得从此就与孩子亲密感完全消失,此时我们与孩子的亲密是有边界的亲密;
有了边界意识,学着放下“控制”的同时,我们的“恐惧”也一同消失,我们只需给孩子以“信任”,信任即是祝福,用信任来消解我们的恐惧,祝福孩子。
面对孩子,别总想着“我生了这个娃”,而是要想“我遇到了这个娃”,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诗中所言,孩子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只是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了这个世界,孩子并不是因为你而来。孩子,并不属于父母。我想台湾现代作家龙应台是深谙为人父母之道的,要不然不会有《目送》中的下面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一场目送;
为人父母,我们唯一的任务是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实现他们的理想,过上他们自己的人生。
为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人生剧本展开自己的人生大剧;允许孩子呈现他们本来的性格,本来的模样;允许孩尝试着探索世界,保护好孩子那一双清澈透明的“好奇”的眼睛。
为人父母,我们只需给孩子“爱”就好,纯然的爱。
《欢乐颂》影评系列之三——亲密有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