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物,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它的认识往往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在先人与后辈那里也是不同的。主事者、当事者、受事者,抑或当事人与局外人,也会因为身份的不同,对该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
YQ持续时间马上就整整三年了。在过去与当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做法大相径庭,甚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之前与现在的做法也会调整,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事物认识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咱们在过去的三年中,就有“变”与“不变”,不变的就是人民至上的理念,变的是因应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势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特点如下:贯穿全年,从年初到岁末,绵延不绝。总体看,没有哪个月份是“空白”或“零记录”;波及面更广,连之前没有案例或只有较少案例的地区也发生了,边陲省份表现比较明显;绝对案例数量远远高于前年和去年,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致死率极低,即使偶有发生,一般是因为年龄大自身带有的基础性疾病叠加造成,甚至连致病率也只是小概率;采取县域、市域的区域性限制性不能出门的案例明显增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循环性限制,尤其是11月份之前。
咱们小区在11月3-10日出现了今年第二次限制性不能出门的情况,几乎可以认定是新政出台之前的最后一批了。咱们楼栋有一户人家的户主,就在事后把他们一家五口人的心态做了一个归纳:
封了一周,今晨始解F了。在这一周中,我家中五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最开心的是我孙女,不要上学,可睡懒觉,笑逐言开;
最焦虑的是我媳妇,怕企业破产,怕自己被辞退失业,满腹牢骚;
无所谓的是我儿子,封不封照样教学科研,不以为意;
担心冰箱清零的是我和妻子,惴惴不安。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事,由于关涉到的切身利益之不同,则评价、看法、心态也各不相同。这就印证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民间对动态清零大方针为什么持有不同看法,正是缘由其立场之异也!
需要说明的是,户主夫妻均已从事业单位退休多年,年近古稀,家里有好几套房子,为了方便彼此照顾,5口人住在一起。儿子博士毕业后在某大学任教,媳妇硕士毕业后在某企业任职,孙女目前上小学。
一家老小,五口之家,三代同堂,年龄各异,性别各异,扮演的家庭、社会角色不一样。五个人里面,有工作的和读书的;有在职的和退休的;有成人和未成年人;有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位置不同,处境不同,认知就不同,表现出来的心态也不一样。
一个叫孔德的社会学家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马克思也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这一家人中5个人关心的侧重点不同,表现出来的感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心态。
(本帖写于2022年11月中旬。恰恰是这个户主写感言的那一天开始,各地的相关政策发生了调整,许多认识、想法与做法和之前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让这个户主再写一个在新的模式下他们一家五口人的心态,估计仍然是纷繁复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