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不舍间,还是看完了傅真迄今为止的三部作品:有关她在西藏邂逅爱情的《藏地白皮书》,career break 期间和老公毛铭基一起游历拉丁美洲的《最好金龟换酒》,以及行走亚洲的《泛若不系之舟》......我想我会更乐意称之为 “生活三部曲”吧,不管是爱情,还是旅行,终究不过是生活中的插曲。一如作者傅真所言:
旅行的确非常美好,它赋予你前所未有的自由,打开你的眼界,让你看到生活中无限的可能性。可是旅行毕竟不能代替生活本身,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最多只能让你停下来面对自己,换换脑筋充充电喘口气。结束了精彩的旅行,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磕磕绊绊地继续生活之旅。
傅真 & 毛铭基
书扉上对傅真的介绍不过寥寥数语:网名“最好金龟换酒”,江西南昌人。曾任职投行金融分析师,现全职写作。
而对于毛铭基的介绍更简洁:香港人,结构工程师。
两个人邂逅于2003年的西藏之旅,异地恋一年后在英国结婚。2011年5月,两人双双辞去工作,告别8年的英国生活,开始间隔年旅行,游历拉丁美洲和亚洲。16个月后结束旅行回国定居。
傅真&毛铭基如此这般不显山不露水的简介,一如她的三部作品,坦率自然,不矫揉造作,只娓娓写来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而我也无意去深挖他俩的生活细节,因为我所在意和感动的不过是他俩对生活对旅行的态度:真诚、果敢、善良。
《藏地白皮书》--真诚
倘若从纯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就一般吧,因为那些青涩不带修饰的遣词用句。不过平凡生活中,一对饮食男女在2003年非典期间的一次不约而同的西藏游,不经意的邂逅,不放弃的异地恋,执意相爱,执着相守的人生经历。
只不过,无独有偶,他俩这一路的历程,跟我和我家王先生的经历何其相似,除了他俩旅游邂逅,我俩高中同学这一点外,其他的诸如我们也差不多同一年龄段,也是那般经历过网聊,非典,大学国内异地恋,工作后国际恋......始终不放弃。只是我俩的爱情长跑比他们久了很多,算到办婚宴前得有14年......个中的聚散离合,It's a long story~~所以我看这本书超有感触。
傅真遇见毛铭基时,不过是21岁的大四学生,或许正是这般的年轻才能如此无畏的追逐爱情吧~而之后还能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将两人的爱情故事写就一本书,虽然文字青涩,却足够真实。能恰如其分的记录当下那一刻的心情与体悟,这份真诚与果敢正是我所佩服的。
《最好金龟换酒》-果敢
这本书记录的是2011年5月,傅真和毛铭基双双辞掉高薪工作,背包游历拉丁美洲的经历。195天,从北到南的十几个国家,墨西哥城、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古巴、秘鲁、智利、阿根廷、里约......等。
让人好奇的是书名似乎与拉丁美洲完全不搭,傅真也只说是采用了她的博客名,却不曾多加解释“最好金龟换酒”的真意。
有好奇的网友提供了两个版本,一是解自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简单说来,是贺知章拿自己随身带的金龟换酒喝~
第二种版本解自秦观的一首词《望海潮(四之二)》,词的最后一句是“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洲。” 表达的是秦观想像贺知章一样,能遇到自己赏识之人,可以抛下自己的身份或珍藏之物,换来与之一醉。
如此这般,再反复念来,满满的豪气干云。傅真和毛铭基彼时在英国的高薪职业正如那只 “金龟”,能够有勇气有胆量抛之舍之,只为了那一口可仗剑走天涯的美酒~~这份洒脱却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拉丁美洲的手绘地图傅真和毛铭基的 career break 游历的第一站选择了如魔似幻的拉丁美洲,在我看来是相当聪明的抉择。长期受限于各种社会规则和条条框框之下的心灵,想要跳出,必得先从身体的自我解放和放飞开始,所以在拉丁美洲的一路行程中,他俩也是极尽所能的挑战自我 -- 危地马拉的秋千跳水,尼加拉瓜的火山滑板,哥斯达黎加的高空滑索 & 人猿泰山,委内瑞拉的罗赖马山徒步之旅......在一次次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中,拨开云雾,照见内心。
傅真在这本书里,除了极尽所能的描述各种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中想也不敢试的冒险项目外,也不曾落下拉丁美洲这块魔幻土地上的文化 -- 墨西哥城的玛雅文明 & 亡灵节,哥斯达黎加的街头涂鸦,秘鲁的印加古道,里约的耶稣山,挚爱古巴的海明威,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她笔下的拉丁美洲有魔幻,有神秘,有奇景,有危险,有贫穷,有血泪,有感动,有心痛......唯独没有流水账那般的攻略和哗众取宠的故作姿态,这样的旅行随笔看的我沉醉。
傅真感叹说:
我们以往所目睹的世界实在太小,内心又不安分,想要见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其他族人的故事并不能使我们满足,而从当地人那里听来的更残酷的故事又令我们战栗不安。然而中美洲就是一片这样的土地,绝世美景背后隐藏了那么多的贫穷、不公和罪恶,到处都是令人不安的故事,颠覆了我们两个井底之蛙以往的所有经历和认知。
或许我这辈子未必有机会亲临这片魔幻又危险的土地,但在傅真的笔下,我恍然间有种已然 “身临其境” 的感受......
可笑的是,真正的井底之蛙反而能够坦然。越是走出去的人,越会发现自己所生活的这一方天地是有多渺小。
愿我们能一直都拥有走出去的勇气。
《泛若不系之舟》-善良
从拉丁美洲大山大水的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殇中归来的傅真和毛铭基,短暂修整后,开始下一站的心灵之旅 -- 游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
亚洲之旅.jpg不同于之前拉丁美洲的魔幻刺激之旅,傅真在这本书里更为关注的是被困在这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的普通小人物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信仰。她的善良让她感同身受着他们生活的无力感,她写道:
命运。最让人难过的,就是一切都只能归咎于命运。
然而自从开始了 gap year 旅行,那种深沉的无力感就像鬼魂一样缠上了我 -- 作为一个旅人,介入了他人的生活,触碰到他人的内心,却没有能力做出任何积极的改变。旅人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像是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的无情浪子,可他们不只是我经验的一部分,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傅真用了近全书三分之一的笔墨来描摹印度这个国家的标签文化、种姓制度、婚礼仪式,以及特蕾莎修女的加尔各答仁爱之家,她说:
你不远万里而来,心怀美好愿望,摩拳擦掌地准备帮助别人-- 可是自己却先被治愈了。
迄今为止,虽然我还未曾去过印度,但近几年也着实看过不少的印度电影 --讲述印度女权的《摔跤吧!爸爸》,探讨宗教信仰的《我的个神啊 PK》,描述印巴宗教敌对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批判印度教育制度的《起跑线》......从最初的惊讶不可思议,逐渐到之后的同情与无奈,但这样未曾亲身经历的体验始终有着 “隔靴搔痒” 般的轻描淡写,及至看到傅真笔下的印度,越发有种要亲自去走一遭的冲动。
傅真在书里引用了奈保尔的一句话,他是以讽刺的口吻来说的:
印度之外的世界要以它们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而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我不晓得傅真在这里是否读懂了奈保尔的讽刺意味,但于我,显然不能理解。看来我又多了一个将印度列为行走目标的理由了。
东南亚国家里,我迄今为止只去了一趟泰国,我努力回想自己那次的见闻感受,来对照傅真笔下的泰国印象,才发现自己的肤浅。傅真用了三个泰语词-- Bangkok、Kathoey 和 Farang,来总结泰国的城市文化与佛教信仰。我不确定是否还有她未曾注意到的遗漏之处,但我知道她所写的恰是我不曾用心去深究的现象。
比如 kathoey,我们一般都直译为 “人妖”,然而并不准确;只有英文中 ladyboy 还算是较接近原意的翻译了。说的笼统一点,指的是那些虽然在物理上生为男儿之身,却拥有一颗女性之心的人们;而具体说来,kathoey 包括了从偶尔的易装者(男扮女装)到变性人(接受荷尔蒙补充疗法或已彻底完成变性手术)在内的所有人。
在泰国,kathoey 被视为第三性,或是另一种女性。泰国佛教中的一个灰暗的观点:人们之所以成为 gay 或 kathoey,是因为他们在前世犯了罪,比如与别人的妻子通奸,性虐待自己的子女,或者抛弃已经怀孕的女人。然而 kathoey 在现世中并不会受到任何责怪,因为他的取向和命运都是早就注定的,在今生无法改变。
当我们跟风凑热闹去泰国看 “人妖” 的时候,有一些人却是用心在行走,感悟一个国家的文化,尽管如此,还不忘时刻自省:
我走过很长的路,却从未走出世俗眼光的束缚;我游历了很多国家,却很少航游我自己的单调。
关于旅行的一些思考
身处这个资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来一场 “说走就走” 的旅行,说好的记录旅途时光,不过是朋友圈那一组组的晒图与小视频,我们的所见便是所得,那样的表面与肤浅,完全不见我们内心的思考。这样的旅行又意义何在呢?
我以为,有关旅行的记录,不只是对当下时光的定格,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挖掘自己的内心。
傅真能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难道不能收获一些思考么?
生命影响生命。旅途中往往匆匆一面,许多人的面容和语言都在时间的潮水中退却,可他们身上有种类似精神价值的东西却通过某种难以解释的感性力量抵达我的内心深处,而终有一日会被发现和吸收。就像王小波曾经形容的逝水流年 -- “就如同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着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我们也许会慢慢忘记这些曾经流过的东西,可是身上终究会留着它们的沉渣与痕迹。
此刻,关于旅行,关于生活,我想告诉自己:
走出去,看进来,想进去,写出来。
-- END --
本文首发于楚汐の微信公众号:遇见楚汐(yjchuxi),欢迎关注订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