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起即觉其实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当知当觉,这是觉察的第三阶段,而第四阶段叫先知先觉。在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谁能达到先知先觉的状态啊?”“佛陀”、“圣人”、“佛”、“高僧”。。。。。。很多小伙伴说了很多很牛的人。
真的如此吗?
必须不是如此,只是大家被这个词给吓到了,给套了个很大的帽子。
举个例子,当我们早上闹钟响了要起床洗漱。洗漱的时候,你会先考虑,我应该先刷哪颗牙齿吗?不会吧,你会很自然的就完成了刷牙的行动。这就是先知先觉,先知道要洗漱然后觉察去做洗漱这件事,自然的完成它。这就是先知先觉。
原谅到底是原谅了谁?
原谅这个词很有意思。
原:还原,还原到对方所处的身份、状态、背景;
谅:放下自己。放不下就有情绪,负面的情绪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一定对我们自己没好处,绝对不会利己。所以放下情绪,就是放下了自己,谅解的是放不下的自己。
那些住在你内心深处的窃贼
信念来自于三个方面:行为确认、迁移、想象。
行为确认:
行为确认我们可以理解为甜面包热汤的触发器。如果每次这个触发器都灵,我们当然就认可这个信念。比如说,我身边的每一位男性朋友都会在看到女性拿很多东西一定会接过去帮忙拿,那么我的信念中就有当我有拿东西时,身旁的男性(认识的)一定会帮我拿的信念。
迁移:
这个指的是我们通过各类渠道、各种方法却了解到的信念。比如学习学到的、书本看到的、电视里听到的,这些都是他人的信念,我们觉得有道理觉得认可,然后迁移成了我们自己的信念。比如彭小六经常说的“只要钱给到位,什么姿势我都会。(话糙理不糙哈)”我琢磨后有道理,我就调整了下“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有价格。”就成了我的信念。
想象:
想象这个很厉害。电影《美丽人生》里就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父子俩流露到地铁站无处可归时,爸爸也是利用想象力带着孩子去寻找“洞穴”熬过一宿。
周末和吴老师学国学时,吴老师有句话特别触动我,“活在当下,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找到快乐!”而我们的信念也是如此,即使在同样的环境内,如果你不愿意看到好的信念,那么你就会被坏的信念所包围。
错误的信念有个特点,要么它是执念太深,要么它是虚妄太重,而正是这些错误的信念,一点一点的盗走我们的冥想、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生活。
执念-狠狠把握着不肯放下所以被困在原地。
虚妄-错误的观念,观念都错了,行动越多,错的越多。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不可以少了错误信念:
执妄绝对化的要求
把希望、想要转化为应该、必须。这点在分享时间管理时会很常见。很多小伙伴给我说我定的计划完不成,我觉得计划没用(这也是一个信念)。然后再深入一聊,所有想做的、希望做的事儿全部一股脑的改成了我该做的事儿。这可不让自己受挫让自己憋屈么。
以偏概全
过分的概括化。这点在新闻媒体中很常见,在我们身上也很常见。比如,这段时间很火的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被各种表情包霸占了。人家说的是一段话,然后被媒体取了这么一句,本来是很有道理的目标管理的内容,结果被整成了表情包。那在我们自己身上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因为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不成功,陷入到一种状态里,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失败,没事就往大了扣,比如“我拖延癌晚期,没得治了。”、“我这人一点都不仔细,做事特别毛躁,性格太大大咧咧,不好。”、“我就是意志力不够。”、“我就是觉悟差。”(看到简化思考和以偏概全的无缝结合了吗?)
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就是不成长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不成长的状态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没觉得不成长有问题,那这个自然没问题,因为没意识,没意识就啥也不用说了;另一种是有意识觉得自己有问题,但是认为我就这样了,自暴自弃,这就很糟糕了。
改变信念从现在开始
白Best-你已经做到了当下最好的自己。
兔Three-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至少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爱Abundant-你的资源是丰富充沛的。
肥Flexible-做事要灵活,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鹅Effective-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只要有点差别,一切都不同了。
事物就是这个样子。
不纠结,没内耗。
慢慢地把生活修正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今天的问题是倒推明天的风险。
过往是包袱还是财富,是有你自己决定的。
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
问题是一切成长的基础。
任何问题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今天掉过的坑就是明天你的护城河。
任何突发的问题都是风险唯有效防范的结果。
先知先觉是可以做到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