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是否在育儿过程中被过度神话了?

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是否在育儿过程中被过度神话了?

作者: 胡二哥之见闻 | 来源:发表于2020-10-30 12:37 被阅读0次

    读书和学习有三个阶段。

    一、认同一些道理,对生活事物能提出意见;

    二、悟到创作者的真实体验,进而对其思想达到一种整体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借鉴和体会;

    三、对创作者的思想做批判性的评论,并能融会贯通,进而对生活事物做出独立的思考,不因人附言,不因人废言。

    然而很多人,都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认同的一些道理仅仅是口头上的道理,并没有融入自己的骨子里,成为呼之即来就能用的“信念”。

    所以有些父母学习了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要么觉得没用,要么觉得被过度神话了。

    现在,我从这三个方面,带大家一起,重新认识和学习一下《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里有很多“显而易见”我们就认同的道理,比如: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前者带来的结果是尊重和合作,后者带来的结果是竞争和分裂;

    把犯错误当做“我们”(父母和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享受特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负责,就没有特权。

    这些道理,我们都感觉很对,然而“感觉”到的认同,并不能促进产生相应的行为,因为上述道理,并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再加上我们对尊重、合作、竞争、错误、特权和责任等理解的不同,在实践中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我们说 这些道理是理念和理论,而育儿是实践和行动。

    尽管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想法的外显,但正如开头所说,缺少了后两个阶段,那些道理或理论只能是我们看到或听到的时候才会认可,当我看不到或听不到它们的时候压根就想不起来。

    在实际情形中,还有情绪的干扰,所以就有了明明我学了但是没用,或者被过度神话的感觉。

    《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而阿德勒从其自身的哲学认识,推演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消除自卑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合作,其根源还是因为人有自卑感。

    尼尔森沿用了阿德勒强调的合作,加入了尊重,弱化了自卑。

    然而,我们没有多少精力和兴趣去了解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三大任务,也不会理解“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发展起来的”。

    我们对于合作的作用也仅限知道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至于何以能够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发展有益,我们并不清楚。

    如此说来,一个“合作”我们就难以驾驭,更别说在加上一个“尊重”了。

    中庸之道,并不是中国所特有。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以“中庸”为原则。提出过度和不及都是恶,只有适度才算善,才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正面管教》中不赞同管教的过度:严厉,也不赞同管教的不及:骄纵。而是取其“中间”,即适度:和善而坚定。

    将一个陌生的事物联系到熟悉的事物上,这并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融会贯通,并且从过程看,也及其合理。因为严厉和骄纵是两个极端,“和善而坚定”总是处于中间状态。

    认同中庸之道的人自然就很容易认同“和善而坚定”,并将其恰如其分的放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现在我们从不思考“1+1”等于几的问题,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拿来就用。

    通过上述的过程,我们已经把那些道理融入了我们的育儿理念里,提到育儿或孩子,那些东西就自动出现,并不会因人废言,即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的看法了。

    至于细枝末节的地方,如果认同,就继续保留,如果不认同,就及时剪掉,并做不定期的修理。

    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看《正面管教》这棵大树上的东西,就很清楚了。

    根是提倡中庸之道的和善而坚定,叶都是经过我们修剪而保留下来吸收阳光和空气等养分的。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要完全肯定另外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选择肯定和接受,就不能成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也就是天方夜谭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是否在育儿过程中被过度神话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fd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