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底下就是路

作者: 随园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1-09-29 11:57 被阅读0次

    夜色降临,一杯清茶,一盏孤灯,熟睡的lucky伴我在窗前发呆,面前摊开一本张晓风的经典散文集。

    一向爱读张晓风的文章,故而即使在客居岁月,身边亦常有她的数本散文集相随,今天读的这篇是《鼻子底下就是路》,如同她的许多文章,每看一遍总会有些许不同的感受,所以常会引我一读再读,大概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吧,不过,我总觉得这里面或多或少还有着岁月的馈赠,经历,阅历,见识……老歌之所以耐听,不就是因为萦绕心头的那缕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惆怅吗?

    张晓风在这篇文章里说面对陌生的地方,为了避免走冤枉路,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路。在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

    读至此,我已忍不住莞尔,因为突然想到了一个流传在新疆的关于问路的笑话,某外地人:“小同志,请问邮局在什么地方呀?”新疆人:“哦(二声),你佛邮局呀,看见子条路么,弯子的不要拐,内…………!”

    此处“内”后面并非省略多少字,而是延长音,至于延长多久,则视路途远近而定,路越长,这音自然就拖得越长。

    与当地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相比,将这个笑话诉诸笔端,虽然孜然味道会失去许多,但也不由得让人担心按照这样的指路方式,那一脸懵懂的问路人是否能顺利找到目的地?想来大不了就这么一路问下去,相信那个内字的延时总会越来越短吧。

    自古以来,问路本是一件极稀松平常之事,当年的孔圣人不也曾命子路问津吗?更何况吾等这些凡夫俗子。

    当然,问路一定要选择恰当的人去问,弄得不好南辕北辙,可就适得其反了。

    据说史上最悲剧的一次问路是项羽在垓下大败,率数十骑突围,在岔路口时遇到一老者,问他该怎么走,老者头也不抬,说:往左。结果害项羽走进了沼泽地,马蹄陷进淤泥,耽误许多时间,待走到乌江边上就被汉军包围了。

    那居心叵测的老人不能问,就找个单纯快活的孩子问吧,看那小牧童坐于牛背吹着短笛逍遥自在,且去问问他。喔,想喝酒呀,喏,随手便给你指到杏花村里去,但倘若不巧问到的是那个正侧坐莓苔学习溪边垂纶的蓬头稚子,那么,活该你喊哑嗓子招酸手,那小儿也只因怕得鱼惊而不应人了。

    所以,在《鼻子底下就,是路》这篇文章里,女作家贴心地总结出了四点注意事项,倘有需要借鉴者不妨去读一读原文。

    因问路而发生的趣事颇多,但只可惜在当下的社会,这乐趣已渐渐地快要变成历史了,简单的搜索或者是微信定位,自然会有各式各样的导航APP,用甜美温柔的声音,耐心细致的解说,准确无误地把你引导到目的地,科技在创新,时代在进步,可是不知怎的,在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便利的同时,难免又让人心里有些怅然若失。

    张晓风说“渐渐地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项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在她的皮包中,其实是有一张地图的,可是她喜欢问路,她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因为她相信,自己问到的,不止是一条路的方向,也是冷漠的都市人一颗犹温的心。

    其实如今在现代社会问路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毕竟随着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些个曾经陪伴过经历过的东西,渐渐被历史的车轮碾成齑粉,消失于茫茫大化中,而真正惆怅与悲哀的却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想要去探寻去求索的人生之路却永远找不到导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鼻子底下就是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hj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