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卢卡奇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要观点有:
1、“实证性”(positivity)概念的提出
所谓实证性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主要是指宗教的。他认为这一概念首先蕴含着一个宗教命题或真理的体系,这些命题或真理是独立于我们自己的见解之外的,但是我们必须把他们认作真理加以把握。即使没有人理解它们,甚至没有人把他们作为真理,然而它们仍然是真理。
黑格尔所说的宗教的实证性,就是指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强制性、奴役性和压迫性。
2、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
在青年黑格尔的思想历程中,实证性问题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在法兰克福时期,他思考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落在实证宗教的具体表现上,而是落到实证性产生的社会背景中,落到如何克服实证性的问题上。正是这些问题强迫他去研究市民社会,即研究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关系。
在法兰克福初期,卢卡奇提出了“爱”的概念,他认为,黑格尔把“爱”认作是生存的最高点,在法兰克福后期,“爱”的概念逐步被“命运”的概念所取代,黑格尔在对市民社会解剖中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经济生活及他们相互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不可违抗的命运。
3、对“劳动”问题的研究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劳动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们的生活是由“需求”、“劳动”和“享受”三大部分构成的。劳动是需求和享受之间的中介。黑格尔强调,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劳动。动物只是把对象吃掉,消灭掉,满足自己直接的欲望,人则通过劳动,利用并改变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卢卡奇说:“劳动的辩证法使黑格尔认识到,人类只能通过劳动走向上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的人性化和自然的社会化。”
(2)劳动是因果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青年黑格尔的卓越贡献之一是把目的性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特别是劳动问题中,从而得出了不同凡响的结论。黑格尔发现,人的劳动都是有目的的,这尤其表现在人对工具的使用中。因为任何工具的制造和使用都蕴含着人的特定的目的,但这种目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以自然的法则—因果律为基础的。劳动过程决不能超越因果性的界限。所以,卢卡奇说:“黑格尔对人的劳动过程的具体分析表明,因果性和目的性的二律背反实际上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支配着客观实在的复杂样态的法则,在运动中,在他自己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呈现出来。”
(3)劳动分工引发的社会问题。
黑格尔不仅探讨了劳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敏锐地思考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中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积极方面看,劳动分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样数量的大头针,原来需要一百个人制造,现在只要十个人就行了;分工和交换也使人们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因为个人的劳动已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从消极方面看,黑格尔指出:“劳动的价值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成反比例下降的。
4、“异化”学说的形成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主要体现在《精神现象学》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1)它牵涉到与人的劳动和其他经济或社会活动有关的复杂的主客体关系。
(2)他专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限崇拜客观性、崇拜物的现象。卢卡奇认为,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异化概念,与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拜物教”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
(3)他被赋予广泛的哲学上的含义,与“物性”或“客体性”的意思相近。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自然和社会都看作是精神异化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