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在我看来,读书首先是缘于兴趣,喜欢文字带来的感受。再有是出于某种目的读书。比如考证,考级。
现在我读书缘于兴趣,另外也是因为写作。
由于在年轻时并没有读什么书,读书时的大好时光几近荒废。内在缺乏,自认浅薄。并且,现在读书少了些当初的心境。不过有一点优胜的是,感悟多些深些,毕竟已是中年的人了。
读书,写作,旅行,生活如今日常多是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经典阅读,自觉益处有限,我把这种阅读当是一种对文字敏感度的煅炼。
真正读书,我也赞同读经典书籍,系统化读书。这点对如今的我很缺失,又很难做到。
除了写作的缘故外,读书可以说益处多多。增长知识,扩展眼界,充实我们的内心,滋养我们的灵魂。除此之外呢?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从看待问题面临选择,能从书中得到养分,帮助,教益。
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善读书的人。读书浮于表面,容易读死书。
对文字的兴趣是个体气质带来的,自然而然的。喜欢写作也一样,也是自然而然的。
如今毕竟不是学生时代,读书的前提首先是维持生活。我又偏喜欢读纸质书,因而觉得买书也不便宜。
可是有一天,在一个节目中,听主持人说到读书,给了我一点开悟。他说:把书当人读,把人当书读。就是说,读一本书,好比读一个人,一群人,一段历史。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又可以把对方当作一本书来读。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他身后的故事。
我一听,还可以有这样的认识。啊,这就是会读书的人。会思考,会贯通。
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当作一本书来读,我是忽略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和方法。也就是说,只要你留心,生活处处都有可读的内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写作
对于写作,无疑是要多读书,读很多很多书。读到四五千本,你在写作时才有可能胸心开阔,有宏大的背景。下笔有神,知道写什么,知道怎么写。
读一些作家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个作家的作品并不是全都优秀,并非全都受读者的喜欢。往往只有其中的几部小说,几篇散文成为经典。拿一篇来说,某一局部段,某一句被感触,受读者喜欢。比如一本散文集,经典的只有几篇,大部分像是陪衬。
这好比读书,尽可能包罗万象。读多了才知道其中优劣好坏。
这样说来,那么作家尽管只写经典的好了,干嘛还要写那些陪衬的呢?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没有一个作家第一次一开始动笔就会写出流芳千古的佳作。首先得是多写多练多学习,写了无数字或许才出那么几篇经典。这倒是幸运的了。
旅行
旅行我想也是受一个人气质的影响。有的人对山水,历史,人文,故事等等充满好奇,兴趣盎然,所以就想着走出去。走得越远,越想走得更远。
而有的人若与他说起旅行,他会说,有什么好看的,又累又花钱,还不是那个样,还不如呆在家里舒服。这样的人,要么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对旅行根本不感兴趣。要么是他坐井观天,没有尝试走出去,没有感受到旅行的快乐收获。
最近听一个旅行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的谈吐,见识,会让你产生一种被其无形的魅力吸引的感受,并且不得不佩服这群年轻人的优秀。所以说,生命的长度并不能说明什么,而在于它的宽度,深度。
生活
不论是读书,写作,还是旅行,我想最终的命题依然是:生活。
我想起九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打工时遇到的一位吴老板。那时他就已经是千万身家。可他每天仍然很忙碌,勤恳,踏实的做事。为人低调,打扮也不时髦。看上去平平常常,不了解他的人,谁会想到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千万富翁的样子呢!
今天想起他,我就在想,吴老板这样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赚钱,赚很多很多钱?赚钱又是为了什么呢?买车买房,还是各种物质享受?
不管怎样,终归是他的生活,况且那时的的了解与认识也十分有限。显然,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既然如此,只要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价值意义,也就好了。我想物质财富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我们幸福快乐的,只是我们的内心。
(本文写于三个月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