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在笼子外放了一条鱼,饥饿的猫要想吃到鱼则必须要完成三个动作。即提起门闩,按压台板,最后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这只猫尝试过很多次无效的动作,直到一次无意中完成正确的方式,后来这只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它可以非常轻松地打开笼子门去吃鱼。
人类学习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一个不断尝试,保留成功反应排除无效反应的过程。
提到挫折教育,很多人往往最直接的想法是让孩子吃点苦,但其实不是。它反而是一种成长性和学习性的教育,并不是受苦的教育。孩子在挫折情景下,认识到挫折,并在自己的尝试下找到了方法,在这种不断地尝试和学习下,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给孩子希望,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
如何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挫折教育”?
正确的抗挫教育笔记抗挫折,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执着于自我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感受无限放大,在挫折面前,无法控制情绪,忘记理性。
要学会抗挫,培养同理心是重要的一步。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试着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知道自己不是无理取闹。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
不妨试着教孩子换位思考,告诉孩子:
“妈妈知道你输了比赛很难过,
但是你耍赖是不对的,想一想如果别的小朋友输掉比赛也耍赖,你会怎么想呢?”
换位思考,可以锻炼人的理解能力,遇到问题能够全方位的考虑;而理解,往往可以减少孩子自身的困扰。当然,只有负面经历肯定不够,我们一定要在问题发生后,给予孩子启发和引导。否则,孩子只能感到伤心和绝望,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无法同情他人,创造希望。
从小目标开始,培养孩子的信心
当家长坐下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指导时,孩子可以收获解决问题的技巧。科学的技巧,是面对生活中所有难题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挫折教育,能让孩子感到希望和力量。
如何让孩子感到希望?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做事的技巧,是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的开始。孩子的能力有差异,有的表达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差。可以从设置不太难的小任务开始,每次给予孩子一些成就感,循序渐进,不要用同龄的别人家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用提问来代替下结论
比如,如果孩子因为没有考好而哭泣,
启发他想想,自己的好朋友得了第一名,是不是应该为他高兴?
如果你总是第一,别的小朋友会不会很伤心?
如何让自己和别人都进步?
千万不要急着下结论说
“你太粗心了”“没有用功吧”,
让孩子过度关注于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他人。
我们应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上面移开,启发他思考:
这次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你找到了新的方法吗?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相信:失败是暂时的,而能力是永恒的。就像下棋一样,没有人常胜,但好的棋手,一定拥有更多的布局方法。
成长型思维的特点是:向未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a. 经常引导孩子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问题。
当孩子说出一些“自暴自弃”的话时,鼓励他更多的思考未来,找到改进的方法。拓宽孩子视野和朋友圈,可以帮助他把目光跳出小圈子,关注于更大的世界。
b. 一步步跳出舒适区,制定“小目标“。
培养孩子抗挫,不是人为的让他经历挫折,比如,设置一个很高的目标,逼着孩子达成,让他产生挫败感。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给自己挑战时,不妨把目标细化,一点点达成。人生是一次长跑,输赢不在最初的一百米。那些善于接受失败,乐于总结经验并坚持到底的人,往往可以厚积薄发,在生命长河中绽放光华。闪光的人生,一定有黑暗的铺垫,却不会永远困于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