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小区有一家麻辣烫店,辣椒不那么辣,带着淡淡的辣椒香,一把花生米、一把酸萝卜丁,又增添了几分美味。
小小的一家店,不过五张桌子,最边上又加了一排高脚凳,有时候我常常会觉得这是一家咖啡店。
店里环境很舒适,总是放着很舒缓的歌。
老板娘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剪着齐耳的短发,说话很轻柔。
如果有熟悉的人进门,她会道一句:“来了哈”。
如果是陌生来客,会道一句“欢迎光临”。
再特意从收银台后面走过来,特别叮咛在哪取夹子和菜盘,尽管进门就能看到。
看到食客吃完起身出门,再道一句:“慢走啊,再见。”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回过身,跟她说一句:“再见。”
昨天晚上我去她家吃晚饭,去的时候已经八点多了。
可能看我去的比较晚,选完菜结账付款的时候,老板娘笑着问我说:“今天吃饭晚了哈。”
我笑笑答道:“是晚了些。”
她又说:“看来是忙的太迟了,以后还是要早点吃。”
我连忙说:“啊,好的好的。”
说来,我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很久没有来过她们家吃饭了。
但老板娘还记得我的口味,不再问询,用确定的语气跟我一一确认。
末了,看我穿着白衣服,又问我一句:“还是不要围裙吗?”
我说:“不要了,又不用,拿过来也浪费。”
这样的对话,在三个月前也发生过一次。
那天中午,我去她们家吃饭。
端来麻辣烫后,看我又穿着白色衣服,问我说:“围裙要吗,我看你每次都不用。”
我是有点惊奇的,店里每天人来人往,那时候我也不过去她家吃了四五次而已。
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我竟然会把这样平平无奇的事情,记忆的如此清楚。
像是杏仁核里特意留了这样一个区域,用来存储这样的场景与时刻,只是因为它太少,因而显得无限大与清晰。
如果从这个区域里去调取,我与陌生人之间随意发生对话或目光接触的时刻,少而又少。
嗯,如果再调取一段记忆,大概就是差不多两个多月前。
有一次,我跟朋友从外面回来,小区的一处椅子上坐着一位奶奶。
看见我们,笑着跟我们点头打招呼,朋友还问我,你认识吗?
我并不认识这位奶奶,我想她只是习惯了对陌生人报以善良的笑容。
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手机网络解决所有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越来越弱。
但那根虚拟的线和网络编程世界替代不了的,是人跟人目光的对视,是人对温度的感受与相互之间真实的交流。
《愿你道路漫长》这本书中,在推荐序言中有一段话说:
生命的意义,究其本真在于漫长道路中的内心修行。
所有结伴同行中,意念良善的“对视”则是灯火,有灯火处就有力量。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皆是如此。
我们常常说,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机器会如何如何地厉害,机器会代替人类。
但我始终觉得,不管将来机器发展成什么样子,物质发展成什么样子,时代或者城市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人和人目光的对视、身体的触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信任,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而我们遇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参与构成了我们的生命。
吃完饭,出门转进小区,路的尽头是朦胧的上弦月。
我们停了言语,一起静静地注视着它。
它令人愉悦的淡淡的浅黄色光芒,让整个城市变得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