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首映电影《斯通纳》。
1965年文学小说《斯通纳》初版。
两者相差65年。
2015戛纳电影节,布鲁姆、科恩、菲林4,三家电影制作公司联合宣布启动《斯通纳》的改编计划。
一部小说被如此珍视,一定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是被导演、制片、发行商所看好的故事。
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斯通纳又是什么意思?
斯通纳从英文版stoner引申过来的,它既是书名,也是主人公的名字。
这本书讲述了斯通纳一生的故事,他从密苏里州偏远农场走出,求学、工作、恋爱、结婚、买房、生孩子、职场烦恼乃至婚外情感、中年危机、生病和死亡,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完整生命体验。
这本书第一版只卖掉了2000册,反响平平,直至绝版。
没在想到的是50年后,《斯通纳》大放异彩,先后登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以色列的畅销榜榜首。
《纽约时报》刊登书评:“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说”。
《新京报》编辑说:“这本书却又是好看的,打动人的。”
一部书,从不屑一顾到令人瞩目,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也许在书外的那些事中可见一斑。
01朴素的作者:约翰·爱德华·威廉斯
作者约翰·爱德华·威廉斯。
1922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北部,祖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继父是邮局的一名看守。
读完大学一年级课程后,威廉斯从大学辍学,随后在几家报纸和电台供职。
1942年二战爆发后,威廉斯成为美国空军的一员,在印度和缅甸服役共两年半时间,他写下了自己第一部小说的手稿。
二战末期,进入丹佛大学学习,获得了丹佛大学人文艺术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1950年,威廉斯进入 密苏里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英语文学),与此同时在该校担任教职。
1955年,威廉斯回到丹佛大学任助教,随后成为该校创意写作训练课程的系主任,1985年退休。
期间,1965年,第三本小说——《斯通纳》出版,43岁。
1994年,患呼吸器官衰竭症,去世。第五部小说尚未完成。
作者的生平,简单地说就是:
一位农民的儿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二战爆发后在空军服役了两年半,战争结束后,再次进入大学学习人文艺术,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大学任教至系主任到退休,72岁因呼吸衰竭去世。
作者的生平简直与主人公斯通纳的人生轨迹高度相似。
他们有一样的出身,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工作,一样有了些成绩,有了些社会地位,但不特别耀眼瞩目。
作者对主人公感同身受,写下了自己熟悉的故事,这也正是这本书读起来会如此真实、接地气,被人们喜欢的原因。
关于作者的生平尚可查到一些,但关于他的性格处事却无从搜索。
威廉斯本人就像个谜,他的朋友们很少听到他谈自己在二战中的经历,也很少听他谈论自己的婚姻。
只知道他有四次婚姻,他的第四任妻子南希和他一起生活了35年,
南希曾谈到战争对丈夫的影响:威廉斯在一场战争中侥幸成为了幸存者,他一直觉得愧对自己的战友,甚至在战争结束15年后,还每晚做着噩梦。
在南希的眼里:威廉斯讨厌一切多愁善感,将写作视为自己的工作,他还说如果没有成为作家,或许会成为一名水管工人。
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位朴素的人,斯通纳也是如此。
或许这正是书籍在诞生之初不被瞩目的原因,同时也是越来越打动人的原因。
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02朴素的翻译:杨向荣
2015年《斯通纳》来到了我国,杨向荣,接到了这本书的翻译任务。
杨向荣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在接到翻译任务时,他正在云南一个小县城,住在一个比较僻静的街道旁边的小旅馆里,就是简单的家庭旅馆,没有多少客人,他是常住的唯一客人。
书籍到时,邮局快下班了,酒店老板娘的丈夫开着摩托车带他到邮局。
返回时,还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他就开始扯开书的包裹。
初看这本书,他最突出的感觉就是:
句子呈现出工整的简洁感,觉得那些英文句子像被切成条块的豆腐,周边没有推泥带水。
“我觉得这位作家的简洁中藏着情,后来才发现,那个情真是太悲惨了。”
杨向荣说,当他打开书,翻了大概两三页后,顷刻间就决定要把它全部翻译出来。
翻译这本书,杨向荣最大的感受是 苦涩。
他说:
“这种苦涩,我觉得是作者酝酿了很多枚苦果,这些苦果都被文学教授斯通纳先生一个人吞食了。”
杨向荣想尽快把它翻译完,交给编辑,但它的苦涩太悠长了,直至书籍已经翻译出版完后,苦涩感仍然挥之不去。
在杨向荣眼里,这本书可以是一本成人的理性励志书籍。
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怎样对待略微有一些精神病倾向,性格任性的妻子;
怎样对待儿女;
怎样对待同事;
怎样对待爱情;
怎样对待失败;
怎样对待逐渐来临的人生的终结......
杨向荣翻译的这一版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版,201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向荣因翻译《斯通纳》被新京报评为年度译者。
《斯通纳》火了,杨向荣却始终没有露面,他委婉地拒绝了记者见面的要求,仅愿意接受线上采访,并且反复提出不要涉及任何隐私 。
杨向荣从事翻译若干年,出版的作品也不少,但为人非常低调,在记者眼里,他常 常无意或有意地隐去身份,似乎踪迹难觅。
以至于读者在百度上搜索他时,内容寥寥无几。
也可以说,翻译也是一位朴素的人。
然而,有一句说的好:越是朴素的东西,往往越打动人。
作者与翻译联合讲述了一个朴素无华,却又深入人心的故事。
03 愈久弥香,60年的出版历程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封面,封面上占据多数 的是英文,它们是 什么意思?
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绝不仅仅只是要讲一个故事,文学的目的是要走入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
作者威廉斯是朴素的,但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正如斯通纳的内心。
台湾平面设计师王志弘读懂了作者,设计出了别有意味的封面。
右上角五个彩条,是五部英国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著作:
PrometheusUnbound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Beowulf 贝奥武甫
King Lear 李尔王
Sonnets 十四行诗
最后一行,是斯通纳很想研究的一个课题。
如果我们盯着这五个名字,再认真看,就会发现:
每一行书名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字母,当这五个字母组在一起时,就成了「Stoner」。
它们共同见证了主人公斯通纳追求真、爱、勇气、尊严、自由、美的一生。
隐喻着斯通纳命运的现状与未来。
这就是杨向荣翻译的那个版本,2016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9.1分。
让书友不解的《斯通纳》封面,Stoner到底是什么意思?(五部书的简介)
其实,关于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台湾还有一个繁体版本,马耀明翻译,书名是《史托纳》。
台湾版
荷兰版本1
那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侧脸,眼眸低垂,人生的种种阅历与不平皆已埋在皱纹里和花白的胡子中。
荷兰 版本2
可以看出,这本书版本很多。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更是如此,深受读者欢迎,评分很高。
这要归功于英国Vintage书系出版人,在2003年《斯通纳》几经绝版之后,他听取了朋友建议,在英国重版,使《斯通纳》首次回归到众人视野中。
愈久弥香说得就是它。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04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爱
主人公斯通纳的命运改变,来自于他意识觉醒之时,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必修了一门课程——英国文学概论。
当他的生命被文学被打开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不只是追寻世俗的成功那么简单了,他想离自己的内心世界近些再近些。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会让他那么轻而易举地梦想成真。
这也正是最打动读者之处,是世界读者聚集起来的交汇点。
美国一位作家说:
《斯通纳》里的不幸是一种更纯粹,没有多少文学色彩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实的不幸。
如果我们放开视野,比较一下《半生缘》《呼啸山庄》的不幸,也许就能够感觉到文学不幸与生活不幸的细微差异。
这种不幸非常真实,就像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不幸,自己心里很清楚,当它来临时,只有无可奈何。
举个例子,比如:
热爱文学、热爱教学,想要做出点成绩,却因为不肯为系主任放水,备受冷落与排挤;
最疼爱的女儿,与自己渐行渐远;
面对生命里唯一走入他内心世界的女人,以平和放手而告终。
等等
这所有的一切,并非在当时没有余地,如果他再世故一点、在爱情里再勇敢一些,也许......
但斯通纳就是没有让 “如果和也许” 发生,与其说他怯懦,不如说他就是一位普通人。
在《斯通纳》出版前夕,威廉斯曾记录说:
“几个星期前的某天下午,我中途进去看到我的打字员(一个学历史的学生),这时她快打完第十五章了,发现大把的泪水从她的脸颊上流下来。”
一个平凡的女孩因为另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而落泪,那一瞬间她感受到的应该不再只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而是一曲感同身受的哀歌。
我也是一位普通读者,实话实说我爱上这本书也是这个原因,当我在天命之年回忆过往时,真的有很多无奈,有很多无能为力。
我理解斯通纳的一切,他的爱好与执着、选择与放弃、坚强与懦弱等等。
我想,翻译杨向荣被书打动的那一刻也是如此,因为他读出了“苦涩”二字。
但作者威廉斯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在一次为数不多的采访中谈到了自己对斯通纳这个人物的理解——
“我觉得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
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
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不同才显得更缤纷。
在荷兰,每3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斯通纳》,甚至形 成了一种行为艺术的潮流,人们纷纷举起书籍,遮盖住自己的面庞拍照。
其实,这是一种暗示,每一个这样做的读者,或许都认为自己与斯通纳有着相似的经历、处于一样的世界。
2015年,这本书刚刚在我国出版时,新京报编辑曾这样说:
《斯通纳》是一本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文学技巧来书写的小说,这里没有炫技、没有酷酷的结构、没有特别的语言张力,只是老老实实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然而这本书却又是好看的,打动人的。
书友子芊上上说:
“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过 也只是另一个不同名字的“斯通纳”。但我们可以在自选的路上,多点热情,多点积极,努力成长为一个心胸里有开阔,骨子里有意志,灵魂里有情趣的各不相同的斯通纳。”
综上所述,无论是美国的那位作家,还是威廉斯的打字员,或是翻译杨向荣、新京报的编辑,以至于子芊上上和我,都有一个共同 身份:“读者”。
每个人触动到的点,或同或不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思考,尤其是结合了自身在思考......
就像腰封上的这句话: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关注我一起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