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1)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3-05-05 09:10 被阅读0次

当王昌龄不幸殒命之时,他的好友之一,作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在平定永王李璘叛乱后,正风尘仆仆赶往救援睢阳的路上。

说实话,讨伐永王倒没费什么周折,但当时的一件事让高适苦恼纠结了好几天。原因是十多年前在一起游啸山林纵马打猎的故友李白,这次站错了队,选错了边,作为永王幕府不幸成了阶下囚,正被关在浔阳(九江)的监狱。

李白此人一向心高气傲,眼里除了诗就是远方,从来不拿正眼瞧那些俗气透顶的官僚,由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舆情汹汹,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世人皆欲杀”的尴尬局面。

李白惊慌之中获知前来征伐的主将竟是故友高适,立即叫狱卒拿来纸笔,含泪写下一封求救信:

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心性单纯的李白本以为高适一定会念旧情,绝不会见死不救,谁知高适权衡再三,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果断作出了不救的决定。

高适想,你李白虽然是大唐第一网红,又是我的朋友,但现在你成了叛党逆贼的帮凶,怎能说放就放?如果放了你,就是公然破坏法纪,亵渎大唐律令,与朝廷作对,这不是自毁前程吗?

我容易吗?兄弟,你可知道,我真正的春天,50岁时才第一次来临,而你早已如悠游南溟北海的鲲鹏般,自由无羁,名满天下。

你不能怨我无情,只能怪你太幼稚,太不成熟,以致糊里糊涂上了贼船。

当然,杀是肯定不能杀的。自己不便亲自出面,高适只得发动朋友圈的友人到皇帝那说情。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唐肃宗法外开恩,下诏判李白流放夜郎。

曾经,我对高适的不徇私情、袖手旁观颇有微词,觉得他过于冷漠、精明,直到他几年后任彭州刺史写给逃难四川的杜甫那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我才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从这首情真意切、充满着关切和牵挂之情的七律来看,高适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他只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可以这样说,作为一名朝廷命官,他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他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经受住了人情和私心的考验。

说起来,高适半生蹉跎,50岁之前一直混得不太好。

高适,字达夫、仲武,704年出生于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说起来,高适的爷爷高侃,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他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在边疆屡立战功,且死后获得殊荣,陪葬于李治乾陵旁边。

按理说,有这样的家庭背景,高适人生的起点应该不低,但他的父亲早逝,导致家境衰落不堪。结果是,高适小小年纪,便流落到梁宋两地,生活无着,然而这些并没击倒他。他是一个天性乐观志向远大的人。

他坚信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所以在想方设法填饱肚子以后,高适勤于练剑,刻苦读书,而且“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熬过了早年的困顿,20岁的高适决定闯荡社会,希望用自己文武皆备的才华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信心满满地来到京城: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这首《别韦参军》很好地反映了高适当时的踌躇满志。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逼仄。在长安逗留了一阵,拜谒无门,没人引荐,他一无所获。布包里的几块碎银很快告罄,连房租都付不起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灰头土脸返还客居之地商丘,开始躬耕自给。这一呆,竟长达七年。

731年,听闻边境战事不断,28岁的高适坐不住了。他扔掉诗书,身负长剑,开始漫游燕赵,希望建功立业。

可惜当时的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都不太瞧得上这位名不仅经传的年轻人。就这样,高适在那转悠了近三年,终因无人赏识,不得不再次回到了商丘。

虽说这次北游寸功未立,但却让高适近距离看到了边关战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壮烈画面。

蓟门行·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同时,他深切感悟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不惜笔墨谴责批判少数将领骄傲轻敌、沉醉歌舞、不恤士兵生命的丑陋行径。

下章节欣赏他的现实主义名篇《燕歌行》。

相关文章

  • 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咏高适

    燕歌一唱意难平,浩瀚波澜塞外声。 游历八方谋宦苦,尚留豪句足余生。 1998.12(416)

  • 33高适

    在盛唐人们只要努力耕种就可以换来钱财,还可以当上贵族。 高适也是在家自己耕地,给家里聚集钱财。可...

  • 高适(3)

    回到高适。 坦率说,我比较反对文艺批评理论中长期存在的只重思想内容看轻艺术形式的倾向,对动辄上纲上线、大谈进步意义...

  • 战士军前半死生,胡人半解弹琵琶——高适岑参的诗句精选

    在边塞诗排行榜上,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列前四。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

  • 闲话李白、高适

    安史之乱时,李白因为曾在永王李璘幕下任职,进了唐肃宗的大狱。在狱中,他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中丞即高适,...

  • 杜甫与高适

    1.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2.[昔游] 昔者与高李,晚...

  •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

  • 燕歌行 高适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

  • 高适的介绍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适(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bf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