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都在悦活女人
◆◆◆
文 | 俞均
“你都30岁了,还不结婚让我们很没面子!”
“不要挑了,你知不知道你嫁不出去,我们头都抬不起来!”
“你再不结婚,过几年就更嫁不出去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结婚就是不孝!”
我相信有不少被逼婚者,无论男女都会经常听到这些“绑架式”的话语。
最近一位来访者向我倾诉被逼婚的事情,说他的朋友因为家中父母上吊自杀相逼,吓得他匆匆交付下半生。他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中姐姐们也是一直在苦苦相逼,他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觉得莫名其妙但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每次回家母亲每天都是哭哭啼啼逼他早日成婚。
甚至说后悔送他上大学,这么不听话。父母和姐姐们轮番轰炸、道德绑架,不断的谴责让他对家人越来越疏远。与家人相处让他感到非常难受、焦虑、无法呼吸,觉得只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是安全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要这样吧,彼此独立又相互关爱。可是我的父母都怎么沟通都没用,要建立界限,就像一座大山,很艰难。”他说。
即使不是逼婚,我们与父母的对话中也会经常出现这种“绑架式”对话。
为什么父母们都那么爱“绑架”我们呢?
-1-
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来说,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要结婚,然后传宗接代。这才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听得最多的就是:
“你要听话,才是好孩子。”
“听话,不能造成别人的麻烦。”
“你要听话,那样才是乖孩子。”
我们不被允许可以思考,按照父母、老师的话去做是一件最安全、也是最容易被肯定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就会被大加谴责。而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被否定,也代表着自己也被否定,甚至不被这个世界接受。这也是我们自我价值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当时我们的感受会是“大人们要我们不要这么做,但却不想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于是,我们不被鼓励独立思考、重视自我感受。我们被教育成:必须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才是对的,才是被允许的。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被灌输这样的“潜规则”后,我们越来越不敢和别人不一样,也不相信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感觉、想法,不相信自己是“被允许”和重要的。或许有时候我们身边的大人、父母或老师,并非完全认为“听话”才是对的,但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相信自己的看法、支持孩子,有的时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有办法去捍卫、对抗这个社会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就像我这位来访者所说:“我父母一直在意他人的评价。”
其实不难理解,即使父母或许有一刻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但是没有勇气去对抗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因为我们的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只能随大流,认为这样才是“安全的”、“被肯定的”。他们也只能是用这种价值观来教育我们,因为怕我们与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对抗会让我们吃亏,怕我们不被这个社会接纳,怕我们举步维艰,受人白眼。
-2-
还有一点造成父母绑架式的行为的价值观是“权威,永远是对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在强调权威的正确性。
“你应该要听父母的话。”
“你应该要听老师的话。”
“父母、老师都是为你好。”
“不能去质疑父母和老师们的权威性。”
一旦我们的想法和权威不同,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就会遭受各种阻碍,不按是否真的被权威否定,我们的内心都会有习惯性的认同权威的“正确性”。我们甚至在这样的教育文化下养成一个习惯“权威”有资格决定我们的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权威”否定了我们的想法或者是感受的时候,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不已。痛苦的是一方面我们并不认为“权威”对我们的否定一定是正确的,一方面我们的潜意识又习惯让我们觉得好像不按照“权威”的方式去做,我就是不对的,我的感受好像也是不应该有的。
我们的文化,教我们如何对权威者“顺从”,却忘了教导我们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如何学会“不让别人不尊重的伤害我们”。
所以我们的父母总会用“你应该要听父母的话。”来绑架我们,因为他们也没有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和不让别人不尊重自己。对这些父母而言,或许以前他们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因此,期待孩子“顺”已经是一种习惯。希望孩子找自己的路和方法去做,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心和有安全感。
“我们经历的比你多,你应该听我们的,少走弯路!”
“你能说出我们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不是也活得好好的!”
“你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这么不听话!”
父母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教育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自我成长和心理教育的课程。而且人对陌生的观念会下意识的抗拒,对未知感到恐惧,他们用固有的模式生存已久,认为只有这么做,孩子们才会不受伤,比较安全。
如何不被绑架?
你必须要有很大的勇气,这是一场自我保护以及捍卫自己的持久战。
1、 学习重视自己的感受
请你想像一下:
你在生活中是否常以他人的感受为主?
是否时常为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忽略了自己,委屈了自己?
如果我们总是重视他人的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都是不重要的,而自己也是不重要的。而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也忽略了你的需求和感受,我们自己都不捍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别人又怎么有责任和义务去注意到呢?
重视自己的感受开始,就是开始把自己找回来。
2、 学习了解自己
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像了解一位“好朋友”一样了解自己。当你出现负面感受的时候,可能你会自动化的去把这些负面感受压抑和忽略。从日常的小事开始,练习感受哪些让你舒服或者不舒服,遇到不舒服的感觉时,试着记录下来。问问自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我怎么会觉得不舒服呢?”
让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好好体验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3、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除了让自己看到自己,也可以让别人看到我们。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开始去了解我们,进而接纳我们。但是确实我们会遇到当我们变得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时候,身边的人会很不习惯,试图又用“道德绑架”我们让我们变回从前的模式。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坚定一点的是:“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没有错,我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着。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我必须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且正面的表达出来。”
正面表达除了语言之外,平和的情绪和坚定态度都很重要。如果我们充满负面情绪去表达,肯定会引起一场争吵。但如果我们是温柔而坚定的表达情绪、感受和需求时,别人也会看到我们,更尊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建立了我们的界限,我们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正面表达时,别人也会知道我们的界限,也会学着用我们接受的方式尊重我们。
如何正面的表达?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模式
1.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在运用非暴力沟通时,请你能够用你的心(有爱的态度)跟对方沟通,而不只是用头脑和对方对话。
我当初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我的父母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再的“道德绑架”我,认为我“忤逆”、“不孝”。但我知道,只有我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父母才会真正的理解我和尊重我的选择,不再用他们的“权威”和“社会价值观”来绑架我。我经常与父母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会暴露自己的脆弱,父母也越来越明白和理解我的感受和处境。现在已经放下了“道德绑架”这个工具。如果你总觉得父母不了解你,不关注你的感受,问问你自己:是否有真正正面的去表达过呢?
我多次提出正面表达,是不带情绪、攻击和指责的。我不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去与你的父母理论或者大吵一场,毕竟这样只会互相伤害。而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与父母关系上,在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和其他的人际关系上也可以用到。
这些都是我自身亲身经历与运用成功的方式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祝福大家早日脱离“绑架”。
—end—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