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
尽信书,人云亦云,不好。

尽信书,人云亦云,不好。

作者: 市井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16:15 被阅读0次

        处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每天都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推送到眼前,想不接收都难。

        书上和网站上写的,未必就是对的真的。就拿某度来说,搜索到的信息,真真假假,支离破碎。同样从别人处听来的消息,也都只能算是听说。都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所以一定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别看个宫斗剧都能当真。尽信书,或者人云亦云,不好。

        之所以突然想到说这个,源于今天浏览简书。这几天我写了几篇读《史记》后的闲言碎语,简书大数据分析后,给我的首页推荐里多了很多简友们写的关于《史记》的文章,其中看到好几条与司马迁那篇《报任安书》有关,大多引申拓展,当作真理宝典一般去解读。

        那段经典的励志段落,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读过、背过,也没少拿来激励自己和别人。只是如果放到现在认真阅读,这段话并不怎么严谨。现在稍微较真点来看一下:

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自己在《周本纪》是这样写的:“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按三家注版本,司马迁自己对这件事都半信半疑,所以用一个“盖”字。既然自己都不确信的事,用作激励的证据,本身就非常牵强。况且《周易》本身深奥无比,不可能几年时间就能完成,如果说是在监禁的时间里刚好有精力加以完善,倒也可以理解。

仲尼厄而作《春秋》

        因为这句话,西汉之后的历代的学者也都下承上说,到处宣扬孔子写的春秋。即使有少数怀疑的,碍于圣贤之论不能轻易推翻,也只能憋在肚子里或留在自己的小抄本上。但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其在序言中专门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春秋》和孔子的关系,论据充分,现在基本可以判断《春秋》并非孔子所写,甚至孔子都没修过这本著作。所以这也只能算是司马迁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最初深得楚怀王信任,后来怀王听信谗言,渐渐对他疏远,但绝不是放逐,要说放逐也该是怀王死后的事情。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里写的“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也就是说《离骚》只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后的牢骚。就因为屈原文采太好,心思又纯,所以才备受瞩目。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相传《左传》是左丘明所写,按记载,左丘明应该是鲁国的一个史官,《左传》以鲁史春秋为底本,左丘明对鲁史很了解,这样分析的话,是可信的。

        但《国语》完全不一样,涉及八国的方方面面,而且《国语》是记言而不是记事,左丘明哪来的那么多机会去听?就算是后期搜集资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甄选,这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看不见东西的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条可信度很低。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从行文看,这里的孙子无疑是指孙膑而不是孙武。首先不谈膑脚到底对兵法修列起到多大的加成作用,仅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那个年代,孙膑并不属于最出色的那个群体,他有个好老师鬼谷子,有个好对手庞涓,有个好朋友田忌,有个好君主齐威王,出名相对更容易。论实战,虽然两胜庞涓,和吴起、白起等大咖比起来,差了好大一截;论修兵法,虽然也写了本已失传《孙膑兵法》,影响力也不是那么大。所以这条的说服力不太够。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吕不韦身处高位之时,才有能力集结数千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整个成书时间相对比较漫长。而免相迁蜀,是他临终前的事情。所以司马迁写这一句明显是败笔,逻辑完全不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这条也是思维混乱。按《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到秦国去是因为秦王见到他写的《孤愤》等文章后非常仰慕,之后才有韩非囚秦的事情。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风、雅、颂,现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占主体的国风部分,是民间创作,采诗官采集收录。从内容看,有情窦初开的窈窕淑女,有铁血柔情的与子同袍,有望穿秋水的深闺怨妇,也有讽刺权贵的金玉良言,就是没怎么看到圣贤发愤。另外,雅和颂,应该是庄严肃穆的,创作者也应该是身居高位,而不是心怀愤懑的圣贤。

        说这么多,并不是想说司马迁哪里不好。他写这段话的本意是用以自我激励,没想流传千古,而且这段文字三观正、气势足,不太应该对其挑刺。

        但是,如果现在的那些所谓教育工作者和身居高位的人们老拿这段文字作为经典和真理,逼着别人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那就大大不妥了。

        以上一家之言,胡言乱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尽信书,人云亦云,不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he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