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这本著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书中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让哲学变得通俗化可读且易懂。
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于1991年首次在挪威出版,一经推出即被欧洲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书中有关哲学知识与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搭上线,因而使得哲学能够不被架空成学院派的“观念游戏”,过去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知识至少因此而变得简单可读起来。同时这本书也传达出了另外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用的。
可以想象,这本书中由哲学导师向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吸引了众多热爱幻想的人拜读。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信中只写了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落款处写的是“请苏菲(Sophie)转交给席德(Hilde)”,而邮戳来自黎巴嫩。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编者注:黎巴嫩,全称为黎巴嫩共和国 ,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其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国内有近一半的人信奉基督教而不是中东地区浓厚的伊斯兰教。它与以色列、叙利亚两国关系紧张。
信里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引起了苏菲的极大关注。从这一天起,她便开始不断地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也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慢慢打开。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时代,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应该做什么。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学习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了原本在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这一系列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引领者苏菲一步一步地好奇走下去。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莫名其妙的哲学“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来信的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苏菲不仅仅是向老师艾勃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先进行思考。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总是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苏菲的这位哲学老师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苏菲也在自己15岁生日之前得知自己的生活是由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纳格为庆祝自己女儿席德生日的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位挪威少校把苏菲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而“苏菲”和老师“艾勃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脑海想象中的一部分。而既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苏菲也明白了,自己虽是虚构的任务,但又是真实的存在,因为“我思故我在”:由于我思考,而知我存在。因此在和老师艾伯特忠实地完成自己角色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自己的上帝——艾伯特少校——进行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奇妙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少校女儿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故事提出了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先是沮丧失望,后又谋求改变现状,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最后当她和哲学家发现其实不仅他们而且席德和塑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时候,他们便也明白了,虚实之间错综变幻,何不安于现状。他们开始坦然处之,并期待进入虚幻的文学世界,因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许他们将永远不会老去。
《苏菲的世界》作品目录。作为《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是一场侦探类的推理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奇幻旅行。哲学加推理,再加幻想,再加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由浅入深而丝毫不觉枯燥的道理,使得这本书极具魅力,同时也让读了它的人深受启发,因而思想更加开阔。
时至今日,也许人类没有关于对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而书中的哲学导师艾伯特也努力地使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不可思议和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一旦人的温饱和生命健康得到保证,人类将必然开始关注自身的思维和意识问题。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变得简单,抑或给出相对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相对简单的,就是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假使人类生活中缺乏这种哲学的思辨能力,人生变得索然无味,无疑也将剥夺人类存在的最大乐趣——用心看世界。
《苏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能激发人们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掘、去运用各种道理和知识,它可以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在这部小说的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哲学则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想象力、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对未知的绝望与恐慌的。小说在最后也说到了,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将引领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从物质上看,人当然生活在必然王国,人不能自由地选择成为男性还是女性,成为穷人还是富人,成为黄种人或另外一种肤色的人。而在精神领域,人却可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的精神可以自由飞翔,可以在“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中按自己的主管需要自由选择。如果想要得到精神的平静状态,你会选择独处;如果想要得到精神的愉悦状态,你会选择走出门与人聚餐或参加游玩活动;如果想沉溺在痛苦之中,无疑你也可做到,当悲伤来临时,适当地发泄出来总比隐忍不发要好,但切忌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凡事懂得适当、适度,也是我们自由意志的提现。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