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表现为能接受某一状态,TA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样的进步。
曾经有一篇报道指出,一个人在TA的工作岗位里,日复一日地进行某种规律性的活动,与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相差无几。
一个毕业生刚进入某个岗位时,只需经过导师、书籍或者在网站上寻求指点,然后反复练习与模仿,经过一段时间边学边执行,TA也能很快胜任这个岗位。
人一旦学会了这种技能,它就能成为一种自动化、自然而然的动作。剩下的日子里,只需要反复去做就可以。甚至这个时候,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比前辈更灵活和快捷,通常这些岗位多数是电脑操作技术。
某天,毕业生想用一个新技能提高整个工作效率,但公司的运作流程是不予许你擅自做出更改。因为一旦你做出了变动,也会影响到其他与你对接的同事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折腾,也不喜欢麻烦,更不愿意走出舒服圈。
一个人的一生难道就是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塑造之期?
我所生活的小镇里,有许多的艺术培训机构,但这些课程只针对儿童和青少年。
虽然小镇的经济实力比较发达,但它的人文氛围还是落后。
我走入附近的区域看到同样多的培训机构,课程并只针对青少年,也有专为成人设计的课程。尤其这几年成人对自我成长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很愿意投入学习多一门技术。
这个小镇呈现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完成TA的学业生涯,最好可以马上进入到人生下一个阶段,尤其有女孩的家庭,恨不得赶紧给孩子找一个稳定的长期饭票,以为只要拿到那张“入场券“就会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小镇里大部分父母所理解的人生轨迹。
他们认为女孩的青春是有限期的,而青春才是婚恋市场的最大筹码。天真地以为所有的年轻男生都会喜欢青春无敌但一无所知的少女。所以,后批父母趁少女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不停托人物色一个好亲家,生怕本地市场上的“好货色”早已被抢空。
家有女儿初成长过去这些父母在孩子学业上很舍得投资。比如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本科,不惜重金聘请私教辅导作业。甚至咬牙切齿也要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既然给了这么好的“装备”孩子,为何不放心让TA们靠这些知识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为何骨子里还退化到女人必要依附男人才能生活的境界?是否太低估了你们女儿的工作能力?有人说过,当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变得更富裕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随之上升。很明显,这个小镇早一辈的父母并没有。相反,他们是靠省吃省俭一点点地储蓄下来。
他们价值观里仍然认为:女人最大价值和成就是经营好一个家庭。
小镇里有许多家庭比较优越的少女都选择下嫁,她们并不怕吃苦,只怕再不嫁就会被人一直轰炸;甚至有一部分是被父母压迫结婚,到了适婚年纪还嫁不出去的女儿,让父母觉得自己在同辈面前很丢脸。
所以,当一个男人娶到一个家庭很不错的女人,他多数会被人欣赏与称赞。甚至这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目标,很多父母灌输身边少年一定要找个有钱的老婆,这样至少可以少奋斗二十年。
每一个下嫁的女人,都为这个家庭付出不少。
也有少女因为真爱对方,甘愿熬苦,任由父母当初如何出面干扰也无法阻止。
他们心疼女儿嫁过去所熬的苦,背后提供不少资助。以为提供了最好的保障可以让女儿过得体面些。
但并不懂的理财或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儿,把这些财产托付给自己的另一半,老公也是什么都不懂,只好转交给自己父母打理。
一到父母手里,他们会心疼那些生存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于是拿着大儿子这笔意外财补贴过得并不体面的小儿子。
结果可想而知,女方家人除了愤愤不平之外并不敢作出太大的动作,毕竟女儿还要在别人家生活。
与其不停地给孩子提供经济上的救助,不如放手,让她在最好的年纪磨练她的生存能力。这像有些人突然中了个大奖,但并不知道该如何让这笔钱长期增值并归自己所拥有。
落魄的街道小镇这二十多年的主流价值观,每个年轻人都认为靠自己根本过不上好生活,而那些能过上好生活的无非有个强大的爸妈,要么所在地有拆迁赔偿突然爆富。
一个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并不认为拥有这种思维会限制自己,也没有接触到这种思维之外的理念,因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种现象。
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无论如何奋斗都比不上那些天生会投胎的人时,他们就会放弃自我成长,也会一直埋怨自己的父母总比不上别人的父母,然后假装落魄等待老人家的救缓。
当你走出更远一点的区域,你会发现那里的另外景象。许多外来打拼的人,因为生活没得选择,有些人遇到好机遇过上自己所期待的生活;也有些依然还在苦苦挣扎着,至少他们没有认命,还是拼尽全力去争取。
未来并不一定能过上如愿的生活,但每一个不放弃、不服输的人都值得人尊敬。
人很大程度是受TA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以为全世界事物的发展就如自己所见到的那幅模样,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认知,这种思想顽固地存在于一直没有机会出走的老男孩心目中,然后一代又影响着下一代。
要打破这种片面的认知,任何时候,我们需要不断走出过去的认知区,重新认识这个生活之外的世界。
人类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和组织,都会尽它最大的努力,使周遭的一切保持稳定性。
每一次的蜕变,意味着需要适应一种陌生的习惯。
把一个新技术学会,一开始很难,甚至在尝试过程中屡屡受挫,让人的心情很焦虑并产生自我怀疑。
想在某一方面突破自己,就必须承受一些外来的压力。每一次当你做得比之前好一点时,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会重新适应你的状态。也就是说每一次你做出改变时,身体也会随之调整,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体内的平衡。
人在短时间内,会难以发现自己的进步。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过去难以应对的问题,现在十分容易解决。
你的身体再度感到舒适,没有刚开始练习时的抗拒,之后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能力。
也就是说,当你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刚开始时,你的那些调整比较微弱,难以察觉。只要持续去做,就可以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欧洲人建议,每一次进行刻意练习时,可以寻求导师或教练及时给予你反馈和指正,这样的帮助可以使你每一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务必得到更大的提升。
权威人士他们也崇拜「积小胜为大胜」。但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那些被称为导师和教练的人士,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记得几个月前在寻求法律问题解答时,一开始咨询熟人推荐的律师。他给出的解答,让人很怀疑现代如此注重公平公正的大时代下,竟然还存在如此肤浅且简单化的“法律知识”。
幸好,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些所谓顶着「权威」头衔的所谓律师。说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凭什么要听他所讲的。于是,我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不一样的律师解答,同时也在网路上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总算摸索到一个大概框架。
通过不停地寻找,可以察觉哪个律师比较靠谱,而且还能增加自己的相关知识库存。
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索,再一次与熟人介绍的律师接触,当他协助解决时可以直接把他忽视掉,甚至因为他的出现扰乱了原本的计划。所以说,在中国想要找到合适且有实力的权威人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触碰。
我相信,每个人都喜欢稳定性,每个人都是贪恋着舒适圈,这并不可耻。
一个人一旦想要走出舒适区,那是因为目前的生活并不是TA想要的。要知道,每一次的改变和冒险,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到达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所以,会有人迟疑、有人担忧,也有人选择观望。
如果TA看到那个跳出去的人混出不错成绩时,自己也会蠢蠢欲动,这时候他会后悔当初并没有做出同样的选择。就算TA愿意跳出来,也未必遇到与前人一样的机遇,所以说,任何人的际遇都是不能复制的。
活着就是心态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
以自己最为合适的姿态去度过这一生,懂得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不要因为对方贪恋稳定而嘲笑对方的懦弱;也不要因为对方选择做出改变,影响到自己生活圈的稳定而拼命阻止、干扰,企图说服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
当然,如果对方靠自身的努力并遇到一个好时机,过上了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原本属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人,不要因为对方飞黄腾达而闷闷不乐,心生怨恨,然后一直埋怨自己当初早应该。
就算出去闯荡的人获得很大的成就,也不用因此瞧不起任何人,因为人可以赢得一阵,并不代表能赢一辈子。
老一辈总把这句话挂在口中:「笑到最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