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写了一份沟通课程的讲师手册。结果一位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就找上我,想要买这份资料。
其实这份资料还不能作为商业讲师对外授课的模板,但是对于企业的内训师的授课来说,效果一定好太多。当然我只是在群里晒了一下图,他就想要来买,我觉得很纳闷,我连示范课也没讲,怎么就有兴趣呢?
结果他说,看来一下里面的资料,发现引导话术和练习规则都写的很细,而且是我写的,所以就算是给面子也要买来试试。
好吧,这么捧场,我就把钱收了。
后面的问题就来了。刚好这几天我在出差,我就委托助理帮我打印、发货,结果助理不太靠谱,当天没有发,终于到了第二天晚上,在这位客户的再三催促之下,才把手册快递出去。
这位老板客户,让我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沟通到位。
这个过程我都被他婉转的问了几次,每次都要确认这份教材发出没有,还要我的助理把快递单拍给他看。结果助理也向我抱怨,这个人花了这么几百块,还要这么纠结。
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这样的老板很啰嗦,怎么会有人跟着他干活;而今天,我会觉得,这样的人不成功,天理难容。
这也是在沟通当中,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动作:不断跟对方确认。这是工作中奇缺的一种美德。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跟确认呢?
因为发展实在太快了,尤其是过去10年,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互联网创业者有个特性,“野蛮生长,快速迭代”。

这种特性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身上尤为明显。
特斯拉对外称2018年要交付50万台新能源车,据员工称:这个承诺在2016年横空出世时,马斯克是根据理论来换算的,但是手中并没有相应的制造资源。工程师团队警告过他不能完全靠自动化,但是在“第一原理”面前,都不够说服力。钢铁侠显然对自动生产机器人过于自信,并坚持上线了昂贵的机器人生产线。
结果到了2018年,大部分的所谓的自动化生产线被弃用,工人切换到用小拖车、小卡车等运送汽车部件的传统流程。
马斯克在4月接受CBS采访和自己发推时承认,一度过于高估自动化,低估了人类(的技能)。
的确,我们看到在全球最先进的丰田车间里有很多自动化传送带和机器人,但是机器人能替代的是重复性工作的问题,而对于品质的把控和提升,靠的还是人。

即使是这样,丰田也是用了好几十年,才建立起一套管里人的方法论,甚至这套方法论还要靠政府强行推广的TWI方法论为基础,再结合日本本土文化,才能达到现在的效果。
这一结果,是需要一系列的、大量的实践累积和文化传承的,单单靠理论推导,总是会出很大问题。
马斯克用到是互联网企业的典型思维,快速迭代。程序猿修改方案,只需要改代码,一个人花一两天就行,沉没成本基本为零,但是一条生产线出了问题,那就要耗费几十人团队的时间,还可能要调用各种设备来进行调试、安装,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可见,在现实中看到不爽就改的想法,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来讲,简直就是灾难。
因此,在现实工作中,每一步的确认,都尤为重要。
而且每一步的确认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必须有可视化的证据来证明。

这是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比如我们做工作汇报,是做完了就算了,还是需要领导通过?
当然是要领导通过。
如果我们想要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是应该我们拼命说,还是要让客户说出对产品的感想?
明显是后者。
再举个栗子,领导在交代任务的时候,说完了,问一句“听明白了吗?”,然后下属说“明白了。”,甚至下属说“保证完成任务。”这样就能保证吗?
胸脯拍的piapia的,就是不知道最后干了啥出来。
如果领导在交代完任务的时候,让下属复述任务内容会不会更好呢?
在下属复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理解的对不对了。
而我跟很多外资公司客户打交道,这些外资公司的经理人,就会觉得口头表达也不靠谱,基本我答应的事,如果不看到文字确认,基本都不会执行。
白纸黑字比语言确认更靠谱。
然而,不管是口头确认,还是书面确认,很多领导也还没有做到。
而这才是沟通里面最最重要的一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