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中,只有雪在其它季节里不会出现。这让冬天有些独一无二。
每次进入冬天都是通过下雨发现的。每一次下雨,就会降温一次。我记得在11月时已经穿上冬装,那时候还感觉不到冷。并不认同这是冬天。
直到11月底,下了一次雨后,赤脚踩在地毯上,发现脚有些冷。心中突然意识到:冬天来了。
在日历上,冬天是早早就到来了。
有一天买早餐,一说话哈出白气,也让我意识这是冬天了。
但即使这样,感觉冬天还是挺暖的,并没想象中的冷。
12月中旬早上起床,掀不开被子,这是在冬天清晨起床特有的冷。
12月底时,晚上睡觉,已经要蜷缩成一团藏在被窝里取暖了。
元旦后,下了雨,温度一度低到只有1°,手放在空气里能摸到冰冷。
当我彻底承认这是冬天的时候是在1月份。
每次下雨,都会大幅度降温。每个时间节点都迎来它该有的寒冷。
气候有着自己的节点和规律。
自然界很多行为都有着它该有的规律。
教育规律也像极了这种特点,气候有它的规律,教育也有。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这样的规律,给予孩子变化的时间。
如果过多破坏,就会像全球变暖一样。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父母的焦虑、担心、过度干预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
造成父母焦虑的本质原因,是父母已然看到如果没有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可能预见的悲观情况。这是“成年人焦虑的核心”,然而“成年人的焦虑”孩子们压根不懂。在他们的直观体验里是如果他们学习不好就会挨批,如果不努力做某事就会失去你的支持。
渐渐他们也形成了一套奖惩体验,学习好,做到父母的要求,就会被爱、被鼓励、被认可。反之,就是不值得被爱的。
可是成年人也无法理解孩子的角度,因为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未必过度留意过自己的这种感受。是后来的生活经验以及时代的发展,加速了父母的焦虑。
为什么孩子无法理解这种焦虑呢?
只是因为他看不到结果,也想象不到结果。
比如大人焦虑孩子考不上大学,能够想象到没上大学可能要面对的生活。甚至可以联想到画面,但是孩子想象不到这一层,所以他没办法焦虑。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产物,越小的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越差,而成年人永远会焦虑未来。
有一个父母像孩子这样描述: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你可能找不到工作,那样你没办法赚钱,没办法生存,那你怎么办?
孩子很迷茫,有些无助的说:变成流浪汉吗?
父母告诉他很有可能会那么惨,所以你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
这位父母的做法是不值得参考的。他这样做无疑是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了恐惧的翅膀。而且没给他一点儿希望。心底里没有希望的孩子,充满恐惧的孩子,怎样才能坐在教室里好好学习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心里对于自己的事业没有一点儿希望,而且充满恐惧,你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再举个例子关于孩子的想象力与认知能力。
一个孩子在餐厅吃饭,他没有好好地坐着,而是从这个凳子爬到另一个,爬来爬去,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会怎么制止这个孩子的行为呢?
批评?吼他?打他?直接把他抱下来?还是给他讲道理?怎么讲呢?
给大家一个参考做法:“宝贝,爬椅子好玩吗?”
孩子说:“好玩。”
家长又问:“如果你这样爬来爬去,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你知道吗?”
孩子问:“什么事呀?”
家长又说:“你可能会摔倒。”
孩子停顿了一下,家长又说:“摔倒了会怎么样?”
孩子回答:“会痛。”
家长说:“那我们在座位上坐好可以吗?”
孩子意识到了结果,想象到摔倒的画面,于是停止了这样的行为,安静的坐好了。
这位家长既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强制性干预,而是在一问一答里引导孩子看到最坏的结果。从而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些道理讲了孩子会听,其实就是他想象得到“画面”,从而能说服自己。
我们说的启蒙教育其实就是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孩子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让孩子体验新事物其实也是提升认知能力。
孩子是一定会成长的,变得成熟、懂事、独立。但孩子只有在获得成长的快乐时,才会越来越优秀。可能他成绩变好了,但是在压迫、强制的氛围发生的,这种成长的快乐是大打折扣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成绩好的孩子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
因为父母太在意结果,当关注的焦点从过程变成结果时,喜欢的事情就变成了负担。
现在有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你在意的是什么时候能写完这个结果时,陪伴就变成了负担。
现在家长们应该试图去理解孩子,为什么有些道理他根本就不听你的。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认知角度去设想,特别是当他在这一块是空白时,就应该像他描绘阅读就像奔跑在青青草地上,那种自由,那种快乐。而不是对他说:“你多看书就会写作文了就能写好了。”或者你总是把痛苦描绘给他,要时刻意识到孩子是为希望而活的。
俞敏洪说:“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希望孩子得最后一名,家长自己本身就很抗拒。甚至根本不接受孩子是最后一名的现状,所以批评、打骂、讽刺。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的现状,心态和情绪就会平和。家长的不接受,其实就是在对孩子传达“你不优秀就不值得被爱”,只是大多家长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带来的伤害。
对孩子现状的接受,秉持着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原则,接纳他,等待他做出改变。在等待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你的接纳,他才有可能去改变。
正因为你对他的接纳,他将来过得好他也热爱生活,过得不好也能热爱生活,始终积极面对,这样的孩子才是乐观、豁达的。
你应该告诉正在上学的孩子:“你考第一名我会高兴,你考倒数第一我也会高兴接受,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你全部的能力,它只是对你现阶段学习状态的一个总结,这并不是不可能改变的。学习的主动权握在你手上,你付出时间在课堂里认真听课、用心完成作业,你可以自己选择,变得好或者更好。即使没变化也没关系。因为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里获得成长的快乐,你学得高兴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孩子最缺乏的是一个真正的支持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