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之前一直也没理解,为什么孔子那么讨厌乡愿,原来,是因为他们这些老好人,没有原则,墙头草,哪里有利哪里导,还不像强盗那样明目张胆的坏,所以,反而会混迹于人群之中,让人真假难辨,成为了“德之贼”。
确实是,有种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感觉。
樊登在解读中提到了电影《钢琴师》,原来,电影的高潮我一直没有get到。在德国军官废墟中发现了波兰的这位避难的钢琴家时,他弹奏的不是讨好德国人的曲目,而是鼓舞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钢琴曲。这一曲,让这位钢琴家的气节彰显无遗,也让德国军官尚未泯灭的人性得以释放。
气节,显露于原则之处。不向原则妥协,不做利益交换,就不是乡愿,而是君子。
2.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完犊子,听到一个消息,觉得不错,就马上分享给别人,这种事儿我真是没少干……
不过,亲自考察过再分享,这也没法适应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吧……如果一定要非常严谨、一手验证过才能分享,那除了婕斯,我还真是没法说其他的都能如此炮制,这咋整……
樊登说,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听到消息先在脑海里存几天,让“子弹”先飞一会儿。飞一会儿以后如果觉得还是有必要分享,那再分享,也是更稳妥的……但问题是,往往飞几天以后,就被最新的信息覆盖了,原先的也记不太起来了……
这个问题没想好,谁有好主意,求教!
3.患得患失,是以为心不定。按照本心决断,听从心的呼唤,就会减少纠结,不会患得患失了。
富足心态和匮乏心态,前者天地宽,做好自己就好;后者觉得世界资源有限,非得争才能有。
争与不争,是患得患失在本质上的分界线。争则患,不争就无患。
想起了杨绛先生,就是“不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