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个叛逆期,12-18岁是第三个,即大家熟知的“青春叛逆期”。六年级的孩子,刚好处在这个叛逆期的开端,他们有的不服从师长管教,有的无法进行情绪管理,乱发脾气,还有的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很多老师、家长明显感受到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难管。
其实,已经有教育专家表示过,如果家长、老师能够巧妙地跟孩子相处的话,孩子可能根本不会存在“叛逆期”一说。那么,怎么和即将进入第三个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呢?
首先,我们要给予孩子最大化的尊重。就学校层面来说,孩子是很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在发生冲突时,他吼出一句“为什么所有老师都针对我”。这句话,几乎让我听得心碎——短短的前五年小学生活,孩子的身上都发生过什么让他心碎的事情啊!他嘴里所谓“针对我”的一定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许只是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比较武断、极端,才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误会。试问,一个老师怎么会一直拼命地针对一个学生呢?
有一次,我在走廊遇到班上两个飞逝而过的孩子,连忙叫住他们说:“课间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奔跑。”这时,别的班两个女孩子从旁边经过看见了,她们窃窃私语到:“哇,这个老师好好啊!”我怔住了:为什么一句严肃批评学生的话会让孩子觉得我“好好”呢?这大概是与我的态度有关吧,因为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斥责,而是平静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说到底,温和的态度是一种尊重,温和的态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改掉缺点。所以,老师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改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尊重自己的。
其次,和叛逆期的孩子相处时,要尽量让他们自己做主。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了,他们需要话语权、自主权。一次午间,小A趁老师们都去开会跑到某个教室玩水龙头,逗留了一个中午,直到我散会回到教室,他才浑身湿漉漉地跑回来。他裤管卷得高高,汗涔涔的小脸蛋上红光闪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又好气又好笑,给了他三个惩罚选项:一是写反思,二是回家和父母交流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三是调座位。果然,他不出意料地选择了孩子妈妈口中“最省事”的第二项。殊不知,我正想借此和他的父母沟通关于孩子的在校表现,他就这样轻易地“掉入陷阱”,还沾沾自喜。此次与父母交流的后果是,小A主动接受“一周不玩手机”的惩罚,还有“一周任由耿老师使唤”的“附加惩罚”。对于这样的结果,小A反而显得更容易接受。我想,这是他自己做主后的选择,怎么能不无怨无悔呢?
还有一次早上,小Y同学迟到了,原因差点让我喷饭:早上妈妈非要让他穿一件粉红色的毛衣,小小男子汉态度坚决地反对,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宁可自己走过来不要家长送,也不愿意穿那件粉红色的毛衣。“穿粉红色要被同学们笑死的。”小Y一本正经地说到。我感叹与他的勇气,同时也意识到:六年级的孩子真的已经长大,变得超级有主见了。这时候任何的“威逼利诱”,都没有他自己愿意有用。
最后,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苦口婆心的说教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了,少说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对于孩子来说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都变成了“垃圾”。这个时候,家长也好,老师也好,所谓的循循善诱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最好的做法应该是“点到为止”。一次跑步,小L同学又开始发脾气了:“凭什么要跑步?为什么还让我们多跑一圈?自私、烦……”小L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有一点不高兴都必须通过言语或者行为表达出来。考试没考好,他会拍桌子打板凳;被老师批评了,他会摔本子发脾气;与同学之间有矛盾了,必须冲到别人面前争论出青红皂白。这一次,大家都安静地看着他,不清楚他为什么突然心情不好。我跟在队伍后面,也是相当疑惑,但是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去和他理论的话,搞不好他的火气会越来越大,出现无法掌控的局面也是不一定的。于是,我走过去冷静地说了一句:“这样大喊大叫一定是不对的,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小L看了我一眼,尽管仍然是怒气冲冲,却也开始安静下来了。接下来的几天跑步,小L不仅没有再抱怨,而且开始努力地跟上队伍,不再是远远拉在后面。我知道,孩子一定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一定是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是正确的。他们在心里是会把老师、家长的话当成一回事的,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我调整,自我成长。有时候,丢下一句“你自己看着办吧”,可能远比无用的唠叨来得有效。就像小L ,经历了好几次“你自己看着办”之后,在控制情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理解万岁,沟通无价。但愿每个孩子都顺利度过叛逆期,甚至没有叛逆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