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读书每天写1000字
《胡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胡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作者: 读旅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4:12 被阅读57次

    文/Carrie流浪世界

    我曾看过有一篇这样描述胡适先生生平的文章。“他家那时在米粮库。短短的一节胡同, 1 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4号住着胡适先生。”胡先生与这群文化名流作邻居,自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咦,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老北京一节胡同就有好几位文化名人,那么又曾有民谚说:“大胡同就有三千六,小胡同多如牛毛数。”

    北京有无数胡同,岂不是有一大堆文化名人吗?

    北京胡同,如同一位“老母亲”,确实抚育出无数文化名家。

    而这些名人们在北京胡同里究竟留下多少故事呢?

    最近,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胡同的故事》一书,就是收集了46位名人关于胡同那些故事。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由46位作者合著而成的,主题是关于胡同的故事。

    在这46篇文章中,有的作者是回忆者,回忆着古老北京胡同里的点点滴滴;有的作者则是记录者,记录着自己土生土长北京胡同里印象最深刻的事;还有一部分作者是以游客的身份诉说北京胡同的事儿,因为他们在胡同待的时间实在是不长。

    但是,不管他们在胡同待的时间有多久,他们在古老的胡同里却留下最真实、记忆最深刻的感情。

    首先,我们要知道,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 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

    俗话说,什么事弄到了无可转会的地步,我们称之为“进了死胡同”。

    可见人们印象中都有不可通达穿行的胡同,北京的胡同,不能说没有死的,但是相对比较很少。这就是北京胡同的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为什么说北京胡同不同与上海的“弄”和江苏的“巷”?

    北京至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帝都且人口密集。所以说,北京的胡同相比其他地方的里、弄、巷,自然而然就多了一些民间的故事。

    其次,北京的胡同背后有哪些故事?

    故事一:胡同的饮食故事。有人曾说,老北京人可以吃几十年的炸酱面。汪曾祺先生说:“胡同居民的对物质要求不高,蒸一屉窝头、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来一碟臭豆腐,一块大腌萝卜,足矣。”可见,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的朴实。这就是传统文化留下来可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北京就想到国家大都市,再联想到各种陋习如铺张浪费等。

    故事二:每个月记忆中都有家乡的浓厚感情。我们可以做一位无忧无虑的小天使。我们可以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牵不断、割不断朝思暮想的家。

    冰心说:“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在她的梦中多次出现过他曾经住的地方,比如日本东京,莫斯科,伦敦、四川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的家,记忆的家是胡同里褂子背后都是汗水的车夫慢悠悠的穿越整个北京城的身影。

    故事三,在北京胡同里,看到自己念书时的身影。文中的开头,我们讲到,很多文化名人出自于北京胡同,当然这与北京城的高等教育脱不了关系。所以,很多人看到胡同,仿佛就回到自己年少读书年代。比如,端木蕻良在“东不压桥胡同,你在哪里?”文章中就是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

    最后,读完这46位作者关于胡同的故事,对我有何用?

    这是一部散文书籍,它有着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色。这是一部散文书籍,它有着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色。《胡同的故事》以胡同为故事,讲述46位作者对胡同的看法。虽然我不是北京胡同里的人,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对胡同肃然起敬,也明白了为什么之前很多人反对拆迁胡同里的老房子。

    殊不知,一个地方待久了,自然就有感情。这种感情可以留在一座老房子里,一棵老榆树里,也可以有着对某种食物的记忆中,比如葫芦糖、午后老爷爷大声叫卖那一份凉粉等。

    其实,人,都是有情感的动物。若人没有感情,活着便如同行尸走肉僵尸。

    所以,读完这本书,不仅勾起我对儿时家乡味道的回忆,还让我对北京生活的向往。

    此外,我还感受到了各位大师文字的力量。大师们的文字,与我们的垃圾文字真的有着天壤之别。

    还有,这本书是设计有别与其他书籍,精装,目录刻在内封上,封面是一层油纸裹着。白色的纸张,印在蓝色的字体,读着也是极度好舒服。

    总之,我把这本书放在我的藏书架“必读经典书籍”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dk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