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女士气喘吁吁地朝我走来,向我问路:“华美十字怎么走?”
我告诉她继续北行,在第二个红绿灯处右转,走到下一个红绿灯,那就是华美十字。然后问她,“你去华美十字干嘛?”
她说,“去做核酸检测,我们刚搬到这里,路不熟......”我告诉她,华美的核酸点撤销了,她可以跟着我往南走,我也要去核酸检测。
她跟着我调转了方向,一路上给我讲她的经历,一个强拆的故事,一次买房的经历,一位母亲的心境。
如果你读过埃德加·沙因的《恰到好处的帮助》,就会发现我的这段描述,像极了以下这个故事,作者将之作为一个有效的助人案例。
一天,一位女士驾车路过我的房子,向我问路:“我怎么能到马萨诸塞大道?”
我先询问了她的最终目的地,在得知她要去波士顿市中心后,便告诉她顺着车头的方向沿着这条路一直开就可以了,不需要拐到马萨诸塞大道上。
她再三感谢我没有顺着她询问的路线让她绕远。
很像是吧。那是当然,仿写的嘛。
虽是仿写,却是真的。
2022年3月6日下午,我收到疾控中心的短信,通知我作为时空伴随者,需要在72小时内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在去往核酸检测点的路上,我遇到这位替女儿探路的母亲。
当时我被太阳晒得迷迷瞪瞪,等到夜幕降临时想到这段内容,发现了这个巧合,觉得很有意思。
你会发现,我跟沙因老先生问询的次序不同。他先问对方的最终目的地,而我是先回答了问题,然后再问对方的目的。
而其实,我们问了同一个问题,也就是对方的目的或目标。
要去马萨诸塞的女士,目标是到达波士顿市中心;而要去华美十字的女士,目标是到达离家最近的核酸检测地。
我不知道,当时是什么让我问了这个问题,但它显然让帮助行为更有效。
如果我只是告知华美十字怎么走,老太太气喘吁吁赶到地方之后,会发现检测点并不存在,还得继续寻找下一处,且要被女儿不停地抱怨。
在排队等待检测的时候,我跟她的女儿共处了一个小时,知道她的抱怨是多么的强劲。
回到这段经历。我们来看看,它对于专业教练,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首先,我为什么要问那个问题呢?
在教练对话中,我们常常提到“教练意图”,也就是教练进行干预的动机。按照这个理论,每一个干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教练意图。
比如,当客户陈述之后,教练长时间沉默。同款沉默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教练意图。比如,教练认为客户需要空间;或者,教练认为客户需要体验沉默;又或者,教练自己需要时间,让恰当的问题自然生成......诸如此类,各自不同。
在教练对话中,最常见的干预方式是提问。清晰简洁有力的提问,是教练们要修炼的基本功。而清晰的提问背后,是清晰的教练意图。
也就是说,教练在提问的时候,知道自己为什么而问。那么,在这次日常对话中,我的发问意图是什么呢?
我当时的问询,也许只是好奇心——这个人类普遍拥有的特质;也许是专业训练的惯性,你可以将之称为职业病。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也许是因为我感受到异常——老太太的行进路线,与华美十字属性的不一致。它不是商业场所,也不是公交枢纽,老太太一路走来,至少走了两站路,她也不坐公交车,那是要去做什么呢?
这么说来,当时我有一个直觉。老太太要寻找的,并不是一个确定地点,而是它的一个功用——这个功用,是很多地点都具备的。我感觉,她是在边走边找的。她眼里的不确定,让我有了这个好奇,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好吧,这是过度分析了。像人类这么复杂的生物,其实很难做出精准的分析,断定当时到底出于什么动机。
如果要总结经验,我觉得是好奇心和直觉,让我问出了这个问题。它是瞬间发生的,未经思索的,自然而然的。
随着对这段经历的继续思考,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刚开始学习教练时,“拿合约”一直是个难点。
所谓合约,是教练的主题或目标,或者说是谈话的焦点。对专业教练来说,每开展一次教练对话,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合约。关于这一点,在【MCC成长日志】之缺了一角的教练合约一文中,我做过一些陈述。
教练约谈是否有效,合约清晰是关键因素。而拿到清晰的合约,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在准备PCC口试前,它几乎成了我的噩梦。30分钟的约谈,要清晰对话的合约,要走完整个流程,要为客户创造体验,要共同创造成果。这个“苛刻”的要求,实在令我奔溃。
在我学习的体系里,对于拿合约有清晰的步骤。通常我们会问:你想要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当它实现之后会有什么不同?今天你想带走什么?你如何知道自己达成了?
随着考试的临近,练习越来越密集,表现不稳定,障碍却常有,让我对“套路”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我想,为什么要这么问?不问行不行?换个方式呢?
直到今天,我方才明白,这些“套路”是多么有效。
回到问路的经历。
按照沙因的理论,我的这一次经历,可以视作一个帮助行为。
在一段帮助关系中,有两个责任主体,求助者和帮助者。在这段经历中,老太太是求助者,我是帮助者。
按照我的理解,帮助者首先要清晰的,是了解求助者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老太太问,“华美十字怎么走?”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问题。然而,它未必是个真问题。而找到真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行动学习的流程。在行动学习中,有一个“重构议题”的环节。按照唐长军老师的解释:
难题提出者看到的往往只是难题的表面而非本质,对难题进行充分澄清之后,小组可以共同研讨“真正的难题到底是什么?”
这一环节是整个流程的关键步骤,可以重新定义难题。找到难题的本质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你看,求助通常是从中间开始的。老太太在问路之前,不可能先给我讲一段故事,我也没那个时间听前因后果。
而这些从中间开始的问题,有些能代表问题的根本,有些则需要铺垫与接续。那些看似套路的问题,其实都是在完成一个功能——确认求助者提出的问题,是真正想要表达的,有着清晰的意图,能够指向问题解决。
简言之,就是找到真问题。
现在回看那些提问“套路”,我逐渐体会到前辈的用心良苦。
为了找到真问题,且不过度干扰求助者,他们不断优化问题方式,希望通过简单有力的问询,找到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
我们依次来看看,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Q1 你想要的是什么?
提问:你去华美十字干嘛呀?
回答:通知我们做核酸呢,听说华美就能做。
干预:华美的点已经撤销了。
行为:寻找就近的其他检测点并前往。
Q2 它为什么这么重要?
提问:为啥这么着急做核酸呀?
回答:孩子今晚要出差呢,没有核酸结果登不了机。
干预:这家的报告给得晚,你得去快速检测中心。
行为:寻找符合要求的检测点并前往。
Q3 它会给你带来什么?
提问:你要这个报告有啥用啊?
回答:也没啥,就想着有空就做一个,万一有用呢。
干预:那先不着急。明天早上各小区开始免费检测。
行为:安然返回,等待明天。
当然,我们只是借用这段经历,探讨合约对于教练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请随心而动,自在对话。
今天是我开启教练生涯的第1152天,或将是我成为MCC之前的第2501天。晓惠教练,2022年3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