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67001/ae6d03f5438b82d6.jpg)
遇见事情理性首位,容易发展为,事情结束了却不知道其实这透露的恰恰是一种较为柔软的情感或需求。以前对它是整体看待,忽然发现,其实有松弛的分化,非铁板一块。一个人会写什么想什么,是完全自由。发表不自由是方寸的问题,想要发表会有一个标准,就像竞争班长之标准,有了标准也就有了放弃。有些人丝毫不需要被这样的事情所影响。有时单纯的自我标准,意为审美观,说本身就是完成,被接纳是另外一回事。有时是奢望。如果不是这样的自我纳入,有这样渐进模式,人将不人。不是大写的人,就是大写的感受。有时就是想要寂静安宁独处,恰恰不是不能,而是在关系中在乎细微对方的感受致使,实际是,独处是每个人天然的能力,没办法一边放下一边拿起。双重标准实行在外还好,喜不喜欢倒在其次,思考过程理顺并不会觉得累,那不是一个病毒,当然也有部分不够透彻。实际情况是,无论怎样都挺好,我们也不需要被什么接纳,不赚钱的情况,若为了酬劳就看标准。人之底线不同。因人而异。活自己就好,爱一个人,活出自己如果冲突,能够调整,如若不能,也是没办法的事。很多事,根本不复杂,只是不想放手的假托,如若终归面临必然的结局,过程是美好的,足够。庞然大物一般的不确定,若无视,不随风舞动即可。刚才是一个样,现在也是。在不确定中做自己的选择就是了。
这样对话发生在内部无痕,不适宜拿出来说。正如说了是就向反方向移动,保持松散。去掉我,反而存在更强。不是为了存在更强这本身,去掉我本身是,聆听就是归途。无论是否有价值,不赞同可以,而不是刻意规避某个致命的故障说着一切安好。好不好是有数的,好不好灵魂本来就知道。就像一个人给你带来的感觉,不会因为不好而适应就觉得好,开始觉得不好,后来觉得也是如此。试探不必,没有需要操作的实际案例,在亲密中体会到的疏离和独立,异常可贵。如天山雪莲,绝地灵芝。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段情感,一个关系,一段事件,只有相对的个体,没有受到压迫的人。
逻辑清晰就是本能对自身会造成的影响。保持了它再谈别的。很多人忘了这个,就本末倒置。失察是因为错误理解了感觉与联系的重要性,它不能拿出来说,只能做。平淡好理解,缄默如寂静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