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语文练习卷中有一道语言运用题——体会“言外之意”,全班41人仅三人能解答。其实题目不难,但孩子们好像不知何为“言外之意”,实在令他们班的语文老师——我,汗颜!
![](https://img.haomeiwen.com/i3283564/ae3182d49d5dc771.jpg)
如果说没有做过此类型题而不会,那就说明“刷题”有效,孩子们可能从此会陷入更疯狂的题海战术,而不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事实上,如果说“得语文者得天下”,那么,就得承认“得阅读者得语文”。现在,证明的机会来了,但该怎么证明呢?
想起顽猴信背后给我的各种趣称中有一个是“移动的故事机”,那就用故事来证明吧!快速在脑硬盘中搜索,真的拎出了几个故事,真得感谢自己平时喜欢瞎阅读,名著、期刊、杂文、新闻、趣闻、传闻,但凡有文字,都忍不住“八掛八掛”。今天,就和猴娃们共同“八掛”一番吧。
仪式感很重要,玉米老师的口头禅先上:“我给大家讲讲故事吧!”众猴齐呼:“耶!”
故事一:女生为什么长不出胡子
很多年前,老玉米老师还是小玉米同学。一日课间,男生哗啦啦围拢过来,脸上都带憋不住的诡异之笑。几番推搡之下,外号“一书”男生被推到我面前。
他看看我,清清嗓子:“海山同学(数学老师读错我的名儿后,同学索性唤我为“海山”),都说你口才不错,能否请教个小问题?”虽不知男生挖的坑有多大,但想想我素来不喜结仇,于是斗胆应战:“不敢当,不敢当!尽管问就是。”
一书扫一眼众男生,挤了下眼,说:“请问你们女生脸上为什么长不出胡子呢?”我一愣,这难道不应该去问生物老师或生物课代表吗?正待好意提醒“专业的问题找专业人士解答”,却瞧见众男生互相挤眉弄眼,得意之色尽显。嗯,问题可没那么简单!细细回想问题中文字的选用,不用“为什么没有“偏用“为什么长不出”,长不出,不就说明“脸皮太厚”吗?
想到这里,我微微一笑:“因为我们女生很大方啊。”男生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大方和长不出胡子有什么关系?”不知什么时候围上来的女生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啊,是啊,什么关系?”我抬高嗓门:“女生很大方,不像男生个个都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所以,我们脸上没有胡子,你们却一大把。”哈哈哈!女生笑翻了!哈哈哈,男生也笑了:“海山,佩服!”
故事二:晏子妙解齐国人“为贼”
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故意设套羞辱晏子,说齐国人都是贼。晏子微微一笑,说了这么一番话: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故事三:马克•吐温“教”贵妇说谎话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可是那位女士却不领情,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微微一笑,很认真地说:“那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故事四:周恩来用美国钢笔
一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钢笔呢?" 周恩来微微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这些故事,孩子们听得一个比一个带劲儿,时不时发出“哇””厉害呀”的赞叹声,有的已经能说出故事中人物的“言外之意”了。
讲完故事,我重新读了一下练习卷中的那道关于“言外之意”的题目,这一下,娃们几乎异口同声:“大和尚从来都不洗碗!”多么神奇的解题方法,老师不用解题,不用套用公式讲解答题方法,只是分享故事,学生就能完美领悟,而且应该印象深刻。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资深语文老师们都知道,要想语文学得好,老师讲得好固然重要,但那仅仅是纲,是干,若想枝繁叶茂,游刃有余,没有充分的、大量的、广泛的有效阅读是无法达成的。而有效阅读,不仅仅是用眼去看,还得用嘴去读,更要用心去想,去交流分享……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某些学校早读课仅仅给了五分钟,更可怕的是有些学校已经取消或者准备取消早读课。也许这是时代的呼唤,但如果一个孩子连课文都读得结结巴巴的,成绩怎么可能好?唉。
什么时候,我们能还“读”于语文?
———end———
网友评论